編譯︰謝佩璇
插圖︰謝佩璇

教規範或教學生?--淺談新進教師之教學觀

本文出處:Gregory, Marshall.  “Do We Teach Disciplines or Do We Teach Student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Profession (2008): 117-129.

大學教育環境現實面

Gregory首先點出大學校園常見的現象:就當前文學課程師資教育來說,授課的研究生在課前也許受過師資培訓,但這並不代表他們都已經做好為人師表的準備了。對大學生而言,所謂成功而有效的教學與教師的專業知識並不全然相關。不管是研究生或是剛畢業投身教職的大學講師教授都了解,身為教師所需要面對的現實情況是,大學部課程裡能夠涵蓋的專業知識有限,老師們僅可能使學生領略該專業學科相關知識的皮毛,絕不可能在相當有限的時間內將自己多年累積的專業知識及訓練向學生們傾囊授受。

Gregory指出,一般情況下,學生若能夠在課後記得百分之十的內容,就很了不起了;如果他們能在六個月後記得那百分之十的百分之十,那簡直就是奇蹟。然而,記不記得是一回事,這些教學內容必須經過整合,才能成為新知。換句話說,學生真正學習到的,是已經消化吸收過的教學內容。這道理就像是一個人也許不記得他/她早餐吃了什麼,但吃過的東西在經過消化之後卻轉換成能量累積下來。已消化吸收的教學內容, 因為已成為學生心智結構與性格的一部分,他們並不需要特別的記憶或回想就可以憑直覺靈活運用。這些學到的知識不再只是有用的資訊,而是他們隨時能夠汲取使用的技能,且成為一種社會常識或認知能力,對其語言能力、想像力、判斷力和推理能力等等各種層面上都有正面增強的功能。

新進教師的挑戰

初出茅廬的年輕學者們往往認為教師的責任便是將他們自己當初接受過的紮實教育依樣畫葫蘆地傳承給下一代大學生。但這看似順理成章的自然育成模式(natural model)其實有兩大問題:其一,這種「學徒制」固然可以用來培訓同一專業領域的同僚,卻非教育大學部人文學科學生的好方法;其二,這種教學法並未顧及大部分的大學生的就業需求。

當前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從事的往往是與學術圈大相逕庭的工作,但即使教師有這樣的體認,進行教學的時候,內容卻難免還是傾向教授專業知識,彷彿唯有在課堂上展現專業學問,才不負教師的職責,並免於被貼上專業知識不足的標籤。然而,具有專業知識並不等同於有效教學。換句話說,新進教師們應有一種認知:有效教學與專業知識傳授應相輔相成。

你教什麼?

Gregory更進一步以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來舉例說明他的觀點。當人問起:「你教什麼?」(What do you teach?)的時候,從教師們的回答其實可以窺見其教學法側重為何:是專業知識抑或是教學對象。依常理來說,答案當然是:「我教十九世紀英國文學。」或是「我教微積分。」諸如此類與專業領域相關的答案。但事實上,教學的重點,其實不應放在專業知識,而應放在學生身上。

如此「自然」的回答反應了人們將教學對象視為理所當然卻直接跳過的一種社會辭令(social rhetoric),道理就像是英文裡以「男人」(man)這個字眼囊括所有的「人類」(human being),或使用夫婦名諱時,只以丈夫的姓氏作為代表一樣,這些辭令實際上隱藏了眾人心照不宣的權力結構。當教師回答:「我教英文」而非「我教學生」時,反應的正是我們社會上專業知識的權威凌駕於學生需求的主流價值觀。

Gregory體會到這樣的回答其實有問題,因此建議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應停下來深刻反省。他指出教師的角色可以像是財團經理(corporate moguls),這些管理者從不批評客戶充分準備與否,他們只自問如何能夠迎合客戶需求;在合作之初,他們就會想盡辦法讓客戶對產品產生興趣、喜歡他們的產品。Gregory批評,只有本身自恃優越的教師才會將學習責任歸咎學生、要學生完全能夠在第一時間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因此,Gregory提醒教師應有正確的體認,看清教育事業的本質:從根本開始,加強自我檢討,而非一味的要求學生順應自己的要求。因應這樣的訴求,Gregory明確提出六點說明,教師應以教導學生(而非專業知識)為優先的概念:

一、 以教導學生為優先,教師會更配合學生的程度來設計教學內容並設定教學目標,而非消極的抱怨學生上課前未充分準備。

  • 當新進教師責難學生不用功準備功課的時候,也應當反思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自身環節。老師如果多觀察、多累積經驗、多了解學生的需求,將不難發現問題癥結往往在自己身上,學生並非為教學問題的始作俑者。

二、 以教導學生為優先,教師將更能體會到,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道德(ethical)與社會(social)因素,而非智識或專業考量因素。

  • 教學有效與否牽涉許多因素,先不論教學內容,教師應銘記在心:教學同時也是建構一種社會關係與道德關係。如果教師們無法體認這兩個因素的重要性,他們可能面臨教學成效不彰的危機。
  • 就道德關係而言,學生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觀察教師,至少在四個方面「評估」(evaluate)教師的言行作為:公平與否(fairness)、是否尊重他人(respect)、是否寬容(charity)、是否端正有禮(civility)。尤其是公不公平這回事,學生認為公平與否與老師的德性、信用密切相關。
  • 就社會關係來說,學生也許對教學內容印象不深,但卻常牢牢記得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其個人形象及性格。老師們也許會認為,自己教給學生的主要是關於學門學科的專業知識,這理所當然,但更現實的情況是,學生由課堂中、從教師身上學習到的遠多於教師授與的專業知識 。 也因此,新進教師應注意他們自己所呈現的全人教育印象(whole dimension of teaching)及其對學生造成的影響,而非只是他們課堂呈現的教育內容。

三、 以教導學生為優先的教師較能夠修正心態,認清他們所學的教學內容大部份可能被學生遺忘,只有真正去蕪存菁給學生留下印象的才是學生真正學習到的內容。  

  • 真正吸收消化過的知識以一種內化的心理思維模式存在,並不需要學生特別背誦強記。
  • 一門真正讓學生學到東西的課程,能使學生將所學內化成為經驗與思維,培養良好的邏輯思考、創新的言談和書寫方式、與豐富的想像力。

四、 以教導學生為優先,教師更能理解到他們本身覺得有趣的學習重點,與學生所認知的學習重點其實天差地遠。

  • 要以積極的態度和個人經驗來說服學生,讓學生具體理解學習內容對他們現階段(the present tense)的意義,而不是要學生抽象地憑空想像現在所學以後會用到的情況。

五、 以教導學生為優先,教師可以體會學生為什麼會抱怨課程內容。

  • 過分強調教學專業知識的教師難免因為學生的態度感到挫折,甚至因為學生的反應、評論而覺得被冒犯。這通常是新進教師常犯的毛病。事實上,只要教師仔細聆聽,應該不難發現不少學生的負面反應和對課程、作業上的否定態度其實正是他們發出的求救訊號,希望老師給予協助。Gregory提醒大家,教師的職責是支持並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藉由突破性的經驗來建立自信。

六、 以教導學生為優先的教師會以身作則,向學生示範如何有效學習,甚至包含自己失敗的學習經驗,而非一味執著於教學內容,一成不變。

  • 老師是人,也曾經是學生,無需向學生呈現自己是完美學習者(flawless learners)的形象。如果教師能多花點時間與學生相處、多分享自身經驗,就能避免在學生心目中那種遙不可及的專業權威印象。

總結

Gregory援引Bartlett Giamatti的概念:「教學是一種倚重直覺的藝術、注重潛能、並有熱衷實踐的精神。」他以三點總結自己對於新進教師的觀察:

一、新老師往往太過於專心備課而忘記反思教學背後的意義。

二、 若教師之間能彼此分享經驗,誠摯地給予彼此支持鼓勵並貢獻自己對於教學的想法,對於改善教學情況有非常正面而實際的意義。

三、 潛心投入教學是一件百年樹人的神聖志業,不應只是斤斤計較投資報酬率的交易。年輕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該純粹以教學為精進自己的個人進程規劃,或者盲目迎合時下流行文化而教學。

Gregory建議投入教職的新老師應深刻體認自己在短短的五十分鐘到七十五分鐘不等的課堂上,能夠對學生發揮的巨大影響力。他們所說的做的,在各個層面上都直接影響學生的心智與想法,也可能具有潛力足以改變學生的人生。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在幫助學生獲得在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力量,讓他們有能力可以做到主動積極地靠自己的力量學習進步、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具備清楚的思維和道德觀。他同時勉勵經驗老到的教師協助年輕後輩認清事實:教導學生積極生活其實也正是老師們自己該努力實踐的。身為教師,我們更應發揮我們的力量,思考我們所作所為以及我們真正想要有所作為的到底是什麼。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