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處:
Amer, Aly A. “Teaching EFL/ESL Literature.” The Reading Matrix 3.2 (2003): 63-73.
Aly A. Amer的文章旨在簡介現行以英語為外語(以下簡稱EFL)或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以下簡稱ESL)環境中時興的兩種英文文學文本教學法:故事文法教學法(Story Grammar Approach;另譯,故事結構教學)與讀者反應教學法。在許多(母語)非英語系國家盛行的EFL或ESL課程中,教師們逐漸重視在課內使用英文文學原典的重要性。由於英語為現行世界語言文化的強勢語言,多數教師皆具有共識認為,以分析文本結構為主的傳統教學法與強調溝通的新型整合性課程都已不足以應付學生的需求。ESL的課程中,培養以目標外語(target language)思考的習慣可以協助學生及早建立外語學術能力。因此,以英文原典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課程不僅能夠促進英語語言習得,讓學生學習以英文建構思維的習慣,同時原文文學文本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intercultural awareness),使學生學習發揮同理心去體驗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性,並提升自我的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故事文法教學法(Story Grammar Approach )
故事文法教學法(簡稱SGA)的特色:
· 讀者應具備對於文本結構的認知。
· 閱讀理解是讀者與文本之間互相交換意見的互動過程。
· 讀者與文本互動,並且將從中得到的想法與先前的經驗結合以建構意義,形成對文本的詮釋。
· 讀者對於文本的詮釋往往涵括了他們對於「文本結構」的理解。所謂「文本結構」,指的是文本中各個概念不同的組合模式,例如眾所皆知的「敘事文」及「說明文」文體。文本結構不同,讀者的理解過程亦有差異。
研究顯示,教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策略聚焦於文本結構,這樣的方式能夠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同時協助他們記憶文本內容。讀者們在閱讀的同時,可能會因為對於文本中援用的論述規範略知一二而有所期待,這種期待其實即為「文本基模」(textual schemata)。運用文本基模,熟練的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率地快速理解文本內容。
「故事文法」運用一套系統化的規則來描述敘事文中相當具一致性的特色,可視為敘事文的基礎架構。換句話說,故事的片段、片段與片段間的編排與連結,都以一種有系統的方式和細則存在。而所謂的SGA預設每個故事中皆有不同的特殊部分,雖然作者很少單獨提出特別說明,但這些部分可能被分開解讀。根據J. Cooper的看法,每個故事文法皆有一種簡單的理解方式,可以分為下列幾個環節:背景(setting)、角色(characters)、問題(problem)、行動(action)、問題解決方法(resolution of the problem)、主題(theme,亦即故事啟示)。
「故事基模」(story schema)指的是讀者將其自身經歷與故事內容建立的關係所投射出的心理詮釋。與故事文法不同的是,故事基模主要針對讀者解讀故事的方式,而故事文法主要著眼於文本的內容。因此,就故事文法而言,直接明確的教學讓教師能夠有效協助學生認知敘事文文本的特點,並且運用這些特點進一步增進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程度。Amer的研究就指出,明確而直接的故事文法教學法明顯地幫助EFL學生以摘要的方式抓到故事的梗概和次要結構。
就教學法而言,SGA讓教師們得以運用視覺圖像表達(visual or graphic presentation)方式來呈現並說明文本的結構,例如像是人物圖表(character maps)、故事圖表(story maps)或者是故事架構圖(story frame)等圖像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當學生經由學習而了解,進而能夠製作這樣的視覺圖表作為課堂報告的時候,他們其實也正學習運用閱讀的技巧進入文本的核心,以理解文本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情節發展。
舉一個較明確的例子來說,「故事架構圖」這樣的工具側重說明故事結構而非確切的故事內容,這種教學演示法利用填空(gap-filling)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要填補的不是某個句子裡遺漏的某個單字,而是故事梗概裡某個關鍵片語或子句。在電腦多媒體教室的環境裡,如能使用像是「概念構圖」(Inspiration軟體)或是兒童版概念構圖(kidspiration)這樣的電腦軟體輔助教學,教師便能夠使用空白的形式模版,勾勒出以課程為中心而特製的圖表和模版來作為預設教學樣本。在課堂中,這樣的樣本模版能夠有效地協助學生組織與理解故事內容。
讀者反應教學法(Reader Response Approach)
讀者反應教學法(簡稱RRA)的特色:
· 不同於多數EFL課程鼓勵學生為了練習語言而閱讀,RRA倡導以文學文本為主要學習內容。
· 以學習語言為目標的EFL課程常建議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查閱字典,以便確認他們確實理解閱讀的內容;其重點放在學生能夠在閱讀活動練習蒐集可運用的資訊。而PRA則強調閱讀是一種審美經驗,因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於所讀的內容具有情緒反應,也會對文本的結構產生想法。
· 依據M. Benton和G. Fox的說法,讀者反應有四種要素存在:
o 期待與回顧(Anticipating and Retrospecting)
o 構畫(Picturing)
o 互動(Interacting)
o 評估(Evaluating)
RRA主要的概念源自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這個教學法將閱讀歷程視為一種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交易。在這交易過程中,讀者以自身的過往經驗、信念以及期待和假設來與文本中的概念謀和互動。而交易的結果即為讀者的詮釋。RRA將文本視為一個人為建構物(construct),閱讀的過程一如讀者對作者的價值觀提問,且不斷評估作者的敘事手法作出裁斷。此外,閱讀也像是一個反思和創造的過程,所有的意義都是讀者自己創造建構出來的結果。
RRA旨在鼓勵學生對文本有所回應,能夠依據閱讀內容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見、想法和感受。這種教學法強調,閱讀真正最關鍵的不是學生由讀完文本以後學得的知識內容而是學生受啟發的感受。因此,學生必須認知文本可能有著不同的詮釋方式而不只局限於一種固定的解讀方法。由教學的觀點來看,RRA的方式鼓勵學生在詮釋文本方面發揮創造力並作批判性思考,既沒有特定的解釋方式來看待既定文本,也沒有標準的解釋方式,讓學生在一種免於競爭的壓力下輕鬆閱讀,尋找自己的解讀方式。
RRA的教學活動方式和教學技巧常見的有:
o 閱讀札記(Reading logs)
o 心得迴響(Response journal)
o 寫作提示(Writing prompts)
o 批判問題與書寫練習(Critical questioning and writing)
o 自問檢討(Self-questioning)
o 角色扮演(Role-play)
o 戲劇呈現與書信表達(Drama and letter-writing)
o 由不同角色的角度改寫故事(Rewriting narratives from another character’s point of view)
結論
故事文法教學法(SGA)與讀者反應教學法(RRA)建立於不同教學理論基礎上,在實踐的同時,教師們也不妨可以交互運用兩者,取其優點來計畫文學閱讀課程。比方說,初級或中級閱讀程度的讀者由於尚未建立足夠的語言能力,往往無法自由而清楚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因此SGA可能提供較明顯的輔助及指引。或者,也可以SGA作為RRA的閱讀準備活動,為進階/中高級閱讀程度的讀者做深入閱讀的暖身。如此,著重於認知因素(cognitive factor)的故事文法教學法就能夠搭配側重學習者情感因素(affective factor)的讀者反應教學,成為引導EFL/ESL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