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理論家  /  Michel  Foucault  米歇爾.傅柯  /  作品
“Of Other Places”
理論家 Theorists  /  Michel  Foucault  米歇爾.傅柯

Olive Lee李宛璇和Wen-ling Su蘇文伶摘要

2 Jun. 2009

異托邦

Heterotopias

摘自

Foucault, Michel and Jay Miskowiec. 「Of Other Places.」 Diacritics 16.1 (Spring 1986): 22-27.

 (線上版本 http://foucault.info/documents/heteroTopia/foucault.heteroTopia.en.html )

 

傅柯對於異托邦的六項準則

博碩士論文應用實例

 

傅柯對於異托邦的六項準則
 

米榭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在一場演講中,以<論其他空間>(「Of Other Places」)為題,闡述空間之重要性且探討異質空間之存在與價值。對於原以「時間」做為連結事物之間相對次序的人來說,實為其既定觀念之一大震撼。對於傅柯來說, 我們身處的當下是一個架置於空間之上的紀元。此一由空間築構本質的概念,紮根於:1)空間具有並置性特質,2)空間A與空間B可由遠而近相互連結,3)數個空間亦可左右交疊,形成網狀系統相互影響,4)空間既有聚合,則有離散。

 

簡單來說,傅柯由空間為主軸的議題帶出長久以來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烏托邦與其之變異:異托邦 (heterotopia, 或譯「異質空間」)。首先,可從字根嗅出此兩空間之差異。烏托邦(utopia)指的是不存在的空間(not-place)。人們援引烏托邦時,即以此「極度理想空間」內美幻卻不定實的事物與現實世界做一對比。烏托邦實為人們所擬想且寄情於其中的他境,此理想藍圖只侷限於人們腦海中,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以鏡像為例,鏡影為一虛無的空間。鏡影存在但鏡內空間的實體卻不存在的原理使我們得知烏托邦只純屬一個假定的虛構空間。

然而異托邦(heterotopia)從字根上看結合了異質性(hetero-)以及空間(-topia)兩意。異質空間(異托邦)與虛擬空間(烏托邦)的根本差異性為:異托邦為一真實存在空間。在這異質空間裡,人們可透過現實世界與此空間所產生的對比,做為與主流現實對話或對照批評的基石。換言之,異質空間具有對抗主體的力量(counteraction)。在此我們可再次援引鏡像的原理解釋異質空間的存在性。鏡中之影雖不真實也不存在,但鏡子本身為主體確為一真實存在的物件,並可做為進入另一空間之入口。根據傅柯:「鏡子使得當我在凝視鏡影的當下,發現自我與週遭其他空間密切連結,因而使鏡外之我的存在顯得絕對真實;但因必須透過鏡中之影才能看到這一點,因此也顯得絕對不真實。」

 

在討論異托邦之時,傅柯提出六項準則來概述其定義。第一項準則異質空間具有普遍性:不但在各文化中處處可見,且沒有絕對形式。傅柯說:「世界上沒有一個文化無法形構異質空間。」此話一出,我們可以在第一項準則中將異質空間細分為兩大類:「危機性異域」(crisis heterotopias)與「偏差性異域」(heterotopias of deviation)。以危機性異域來說,青少年時期、婦女經期、懷孕期婦女皆處於相對於社會與週遭環境的某一危機期異域。另一大類則為偏差性異域。偏差性異域意指個體之行為在與常範對比下,呈現脫軌狀態。若以療養院、精神病院、監獄為例,實不難瞭解偏差性異域與我們所認定之常軌的差異。因處於上述空間的個體被外界依常規主觀認定有偏差行為而對他人造成威脅,因此形成了相對於主流現實的扭曲空間。

 

第二項準則為:異質空間的功能會因不同歷史情境而有差異。以墓園為例,18世紀末前的墓園絕大多數都位於市中心,緊鄰教堂;但到了19世紀初期,墓園卻被遷至郊區。在相信往生者有可能復活且靈魂不朽的時代,墓園很自然被視為膜拜死者的聖所;然而一旦這些信仰不再深植人心,死亡被視為吞噬生命、甚至具傳染力的惡疾,於是墓園被聯想為不祥之地,人們避之猶恐不及。由市中心至郊區、由尊崇至鄙棄,墓園在西方的歷史見證異質空間意義流變的可能。

 

再來,第三項準則為,在現實世界中彼此矛盾的空間,可以在異托邦的同一場域微妙地並置存在、彼此相容。電影院或花園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電影院二元的螢幕上,觀眾可以看到一個三元的空間。而東方的庭院設計更是充滿亂中有序的巧思。以波斯花園為例,園中矩形的四邊代表世界四個角落,花園中心因象徵世界的肚臍,所以最為神聖,往往是代表生命源頭的水池和噴泉所在地。波斯地毯最初的作用就是複製這個像徵大千世界的花園。此類異質空間以矛盾並置的方式呈現出如萬花筒般的繁複意象。

 

傅柯提出的第四個準則異質空間與異質時間(heterochronies)常發生交互作用。異質空間的時間與傳統時間不同,最大的特色是由片段時間(slices in time)鍊結而成。此處異質空間有兩種常見類型,一是時間可以無限堆疊的異質空間,如博物館與圖書館。博物館與圖書館總是努力營造可以總覽所有時空的整體想像,但傅科認為,這樣的異質空間表面上呈現歷史的連續性,其實是位於歷史的洪流之外,代表的是現代化社會對永恆秩序的想望與追求。另一種異質空間,則反其道而行,不但不堆砌時間,反而將連續時間的觀念徹底打破;呈現在節慶狂歡時稍縱即逝、短暫而無常的光影流動,遊樂場、嘉年華會就是這樣的異質空間。不過,傅柯提醒我們,在有些地方這兩種異質時空有可能並存,例如兼具博物館功能的渡假村。   

 

第五個準則異質空間既開放又封閉,開關之間有一定的管理機制,不可隨意進出。有些異質空間把關嚴密,人們要不是被強迫進入這異域,例如軍營或監獄;就是有條件地被允許進入,例如必須先舉行某種儀式或經過淨化的過程才能獲得許可進入等等,例某些宗教的洗禮與北歐風行的三溫暖等。然而還有另一種異質空間,表面上進出完全不設限,但其實卻暗藏玄機,進入的其實是被排拒的空間。例如在巴西和南美洲其他地區,有些農家雖開放旅客住宿,但借住的房間卻無法通向農家自家住處,形成一個被隔離的空間,這顯示過客並沒有真正被主人接納。汽車旅館是這種異質空間的另一實例。當男主角與情婦從一開放格局開車進入一隱密住處時,此封閉空間事實上遮掩且隔絕了兩人的不當行為。 

 

傅柯提出的第六項準則涵蓋所有其他異質空間,他們多半呈現兩極化現象。其一是虛幻的異質空間,真實世界以隔間的方式一個一個分開展示,例如妓院。姑且不論再現的內容,這種再現方式本身即是虛幻的。其二是具有補償作用的異質空間,目的是相對於主流場域的混亂和失序,創造一個經過精密規劃、井然有序而完美的真實空間,例如殖民地。十七世紀清教徒在美國和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在南美洲所建立的殖民社區都可歸類於此。

 

最後傅科指出,船隻即是最典型的異托邦。船隻在海上漂流,是一個沒有地方的地方;一方面自我封閉、孤絕於世,另一方面又向無垠的大海熱情敞懷;從上個港口到下個港口,這航線轉換到那航線,妓院一家換過一家,船員遠渡重洋到殖民地尋找人們埋在後山的寶藏。要是無法搭乘船隻的夢想啟航,間諜將取代冒險家,警察取代海盜,人類文明也即將乾涸。

以上傅柯所述之六項準則旨在闡明異托邦之存在與其特質。此空間因充滿對抗性與矛盾性的扭曲而受到世人否定。雖然如此,但如傅柯所言,異托邦卻又是這麼具體存在的空間。異托邦反向呈現主觀認定的世界,挑戰了所有概括認定的窠臼。沒有了它,人類不僅失去寶貴的對照空間,也失去了與主流空間對話之基石。

TOP

博碩士論文應用實例

 

張雅琪。<《三言》中私人花園的空間意義>(Spatial Meanings of the Private Garden in San Yan)。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主張《三言》中的私人花園為一個異質空間,具有抗拒現實世界的功能。

 

陳逸欣。<邱琪兒之《九重天》及《頂尖女孩》中顛覆性的時空策略>(The Subversive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ategies in Caryl Churchill's Cloud Nine and Top Girls)。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探討凱洛邱琪兒在《九重天》和《頂尖女孩》兩劇中顛覆時空的手法。第四章援引傅柯的異質空間概念和其它學者的空間理論分析《九重天》第二幕當中的公園場景,以及《頂尖女孩》第二、三幕的辦公室與廚房場景。目的在揭示邱琪兒如何透過呈現特定社會族群佔領特定空間的手法,企圖改變現實當中此類空間的社會意義。

 

張喬婷。<異質空間 vs. 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與主體性浮現>(Heterotopia vs. Panopticon: Campus Memory, Identity, and the Emerging of Lesbian Subjectivities in Taiwan)。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本研究借用邊沁(Jeremy Bentham)「全視空間」的概念來分析女校的恐同監控。結論中作者認為,女同志的記憶與認同就是傅柯所說的「異質空間」,可用來對抗「全視空間」的霸權,並據此架構出女同志馴服與抵抗情慾控制的三種方式。
 

TOP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