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作家  /  John  Keats  約翰.濟慈  /  作品
Ode to Psyche
作者Author  /  John  Keats  約翰.濟慈

Ode to Psyche

 
 
 
 

〈賽姬頌〉("Ode to Psyche")是英國浪漫時期詩人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於1819年完成一系列頌歌之中的第二個作品,前有一首尚未覺醒的〈懶散之歌〉("Ode on Indolence"),後續則描繪了靈魂開竅後所洞悉的內外在視野,包括〈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希臘古甕之歌〉("Ode on a Grecian Urn")、〈憂鬱之歌〉("Ode on Melancholy")以及〈秋日頌〉("To Autumn"),都是濟_b7O對於自然、藝術與形塑人類感知之間複雜關係的深刻體認。在〈賽姬頌〉一詩中,詩人藉由援引希臘神話中賽姬(Psyche),也就是靈魂女神,為愛受苦的遭遇,來喚醒自己「懶散」未經琢磨的靈魂。濟慈在創作當時的書信中,特別提到之所以選擇賽姬作為自己靈感的神祇,是因為相對於希羅神話的古老眾神,賽姬是一個比較接近自己年代的圖像,而她也的確從未被認真看待膜拜過,所以他無法坐視賽姬的故事不理(letter, April 30, 1819)。此外,賽姬背後所代表的精神,和他致力追求靈魂個體試煉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濟慈相信靈魂這個正面的存在,必須透過靈肉上負面的折磨和苦難,才終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在〈賽姬頌〉中,除了一般頌詩(ode)對於崇高對象傳奇的謳歌和源自古希臘田園傳統(pastoral)的描繪之外,更隱含濟慈終其一生試圖理解的生命矛盾以及嘗試調和的正反元素。

賽姬這個化身在詩中象徵著靈魂、心靈以及一種思想、心智的歷程,她歷經磨難最後得以和愛神邱比特(Cupid)結合的神話,也可視為濟慈詩學視野裡一種人類自我提升的最高境界:當想像力充滿心靈,人類便可跨越界線鴻溝,與萬事萬物達到一種相通共融的愛。然而濟慈詩中呈現的世界!,卻也是一種極度個人內化的嚮往,他對賽姬的信奉敬仰只屬於他一個人,並不為俗世所認同分享,這也和浪漫時期崇尚個人主義以及「孤獨英雄」(solitary hero)的形象相呼應。身為一個在世並不受到推崇歡迎甚至英年早逝的詩人,濟慈和他的詩歌往往掙扎於腐化麻木的現實世界和「杳無人!跡的」有待開發的心靈視野之間,充滿懸而未決,自相矛盾的疑問和焦慮。所以儘管〈賽姬頌〉詩末呈現看似光明開放,期待與愛結合的靈魂,卻難掩整首詩封閉自成一格的夢遊基調,與當時逐漸失去愛也失去信仰的現實世界形成明顯的對比。

 
 
   
  文本
導讀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