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作家  /  John  Donne  約翰.唐恩  /  作品
Holy Sonnet X
作者Author  /  John  Donne  約翰.唐恩

"Holy Sonnet X"

〈死神,汝勿驕傲! 〉

 
 
  去年十一月HBO才播放的自製影片「心靈病房」(Wit) 由艾瑪•湯普森 (Emma Thompson)領銜主演。原劇本由英國劇作家哈洛•品特 (Harold Pinter)創作,為鄧約翰 (John Donne 1572-1631) 的聖詩第10首(Holy Sonnets, #10 "Death, be not proud")做了最佳的詮釋。「心靈病房」是敘述一名抗癌女戰士,如何從得知自己罹患癌症開始,到面對生命的省思,以及體驗生命真正意義,一路辛苦走來,經歷許多痛苦,最後勇敢面對死亡,令人為之動容。


    劇情主要描述大學教授Vivian薇薇安(艾瑪•湯普遜)是一位研究十七世紀詩人鄧約翰詩作的博士,然而她卻從克拉醫生(克里斯多夫洛伊)口中得知,自己已經罹患卵巢癌末期,整個人生就此扭曲變化。薇薇安開始面對多次痛苦折騰的化療,但她始終不屈不撓,正因為生命中所遭受到的苦痛,更加能思考生命真實存在的意義。劇本中豐富的自我對話,內心掙扎的歷程,由知名女星艾瑪•湯普遜自然詮釋,讓觀眾跟隨著她的內心起伏,感受到那份對生命的堅持與勇敢。


    話說詩人鄧約翰乃居十七世紀玄想詩人 (metaphysical poets) 之翹首。他們有獨特的作風,對於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以降的佩特拉克(Petrarchan) 抒情詩的傳統可以說是一大革新。玄想詩人對於一切不採白描的手法,而是由理智入手,窮搜冥討,利用新的科學、舊的典籍,企圖以說理的方式攫發潛在的感情。因此他們在選詞鍊字方面痛下工夫,有時不免失於怪誕晦澀,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態勢。他們偏重的是個人的獨特體驗,而不是普遍的人性。


    玄想詩人擅用奇喻(conceit),於不同的事物中捕捉到相同近似之處,令人有詭異新奇之感。此一奇喻可以是附帶一提,也可能構成全詩的主幹。以前佩特拉克派的抒情詩也用譬喻,但其譬喻已成固定形式。玄想詩人的奇喻較出奇制勝。他們強調Wit─此字原意是「知識」 (knowledge),到了中古時期則有「理智」(intellect)之意,五種官能是外在的,理智是內在的,為意識的基本。在文藝復興時期,此字通常指的是智慧 (wisdom),或「心的活動」 (mental activity)。到了十七世紀,尤其是應用在玄想詩人上面,此字的意義等於是靈感 (inspiration),獨創性 (originality),或創造的想像 (creative imagination),為當時人士所最珍視的一項文學要件。


    片中薇薇安念茲在茲的這首14行商籟(Sonnet)聖詩〈死神,汝勿驕傲〉"Death, be not proud",分成8(octave) 6(sestet) 兩段,前八行呈現理念,後六行舉例說明,輔助闡釋前段所述。鄧約翰在詩中運用比較法(comparison)、擬人化(personification)、意象(imagery)、明喻(similes)、暗喻(metaphors)、比擬(analogies)等技巧。〈死神,汝勿驕傲〉中闡示生命的意義。霸道的死神自以為很偉大 (mighty),掌控生死大權,然而鄧認為經由死亡,人們可以找到復活(Resurrection),文意上-意即重生(rising again),永生(eternal life) 和不朽 (immortality),與上帝一起生活在天堂 (heaven)。在詩中,鄧嘲笑「可憐的死神」力量有限,無法殺死他。文藝復興時期詩作中就常將睡眠和死亡的意象結合在一起 (the idea of sleep as death's image),一個在睡覺的人看起來就像一個死去的人,反之亦然;詩作後段也玩起睡覺/醒來 (sleeping/waking) 和死亡/醒來 (dying/waking) 的平行意象。睡眠和休憩只是死亡的分身(copies of death)。人若是能自死亡的分身得到舒適、愉悅,那麼,自死亡的本尊人們一定可以得到更多更多的快樂吧!


    職是之故,鄧言道,這時代中之精英各個都是從容赴死,他們早就看清死亡的真面目,藉由死亡,他們的軀體得以安息(rest of their bones)在墓園,他們的靈魂得以解放 (delivered,亦即set free)在天堂。同時,他們不再受肉體桎梏,也不再懼怕死亡,靈魂可以得到重生 (rebirth),升天到天父那裡。更何況,鄧強調死亡不過是奴隸,而「命運、偶然、帝王和絕望之人」才是他的主人。言下之意,指出這個擬人化的死神 (personified Death) 並不能做主,選擇誰該死。「命運和偶然機會」通常反而是主導者,而君王也有生殺大權,絕望 (desperate) 的人也能自取性命,不讓死神專美於前。更甚之,死亡有如清道夫一般將「毒藥、戰爭、疾病」所留下的污穢一掃而光,何傲之有?

    再回到睡眠/死亡的意象,鄧指出藥物如鴆酊類亦有助眠功效,(稍睡片刻,醒來已永生),越過死亡後即是永生─一個永恆的生命,永遠不再睡下,也不再有死亡。因此,死神一開始自我膨脹的形象(Mighty & dreadful)一下就顯得微不足道(belittled),問句("why swell'st thou then?)一語道破其實死神不再偉大,也不再恐怖。最後一句詩行:「死神,汝將死亡」指出死神並不可怕,死神本身才該畏懼。藉諸信仰,在人復活享受永恆生命之際,死神卻不復存在 (death shall be no more),面臨永遠的死亡(Death, thou shalt die)

 
 
  出處:劉雪珍。〈死神,汝勿驕傲!〉。《中央日報全民英語專刊》第15版。台北:民9219日。
 
   
 
   
     

 

  文本
導讀
  導讀問題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