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理論家  /  Denis  Cosgrove    /  作品
<地景為文化產物> Landscape as Cultural Product
理論家 Theorists  /  Denis  Cosgrove  
未命名 1

伊象菁 摘要

July, 2010

 

地景為文化產物

 

摘自

Cosgrove, Denis. “Landscape as Cultural Product.” Theory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Reader. Ed. Simon Swaffield. Philadelphia: U of Pennsylvania P, 2002. 165-66.

 

作者簡介

         Denis Cosgrove在加州大學與落山磯大學教授地理學,提出「處處都是地理學」(geography is everywhere)的重要概念,他致力研究並舖陳出文化與地景之間的複雜關係,觀察地景與世界的改變,其研究重心在於空間研究,說明地方與空間是如何形成一種核心力量,並建立文化體驗的意義地圖。

 

文化生產

      Denis Cosgrove <地景為文化產物>(“Landscape as cultural product”)一文主要在討論何謂「文化生產」?在談到這個部分時,不可避免地要先對馬克思主義中資本主義生產模式進行初步的了解。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源自於財產私有制,資本家擁有生產工具,並以此鞏固其社經地位,無產階級成為「異化的勞動力」,只能依靠身體勞動換取工資,卻僅能維持基本生存,復以回到勞動力機制之內,成為無產階級的無間地獄。因為資本家的利潤與累積來自於對無產階級的剝削,以及剩餘價值的榨取而來,資本主義透過此過程將這兩者不斷地極化,造成懸殊的差距與難以跨越的鴻溝,以致於衍生出階級鬥爭的結果。

  當文化被轉化為權力資本,文化權力資本的生產已不只是剩餘價值的再生產,而是文化宰制型態的加值再生產,這種生產也就是「利益的利益」的再生產 ,文化與一般物質商品不同之處,在於不但具有一般的商品價值,隱含於其中的意識形態,更是將之形塑成具經濟流動與社會意識的雙重物品。因為附加於其中的價值無法計量,因此其市場價格常常被操弄或壟斷,再加上其不可複製性,佔有者所期待的獨一無二的價值,更具體彰顯佔有者的社經地位。

TOP

 

異化疏離

  那麼地景如何與文化一樣被生產出地景價值呢?在本文裡提到過去的自然經濟建立在人與土地的存在關係裡,這裡可以延伸到李奧波(Aldo Leopold) 1943年在《沙郡年紀》(A Sand County Almanac) 裡所提出的土地倫理Land Ethics)的概念,將土地與人對應為母親與子女的關係,認為兩者之間是緊密而無法被切割的,但是在全球化資本主義的世界裡,人與土地被架空出倫理概念之外,而被緊緊嵌入了資本主義的架構之中,形成為所有權人(資本家)與權狀(資產)的關係。土地成為欲求的對象,造成人與土地關係的惡質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土地概念的改變,其存在意義無法彰顯在人類的價值體系之中;再者,地的主體性在資本主義架構裡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是被形塑成資產與商品的角色,不再是過去歷史中具主體性的自然存在,土地成為一個被建構的客體,因此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被抽離出歷史,人們面對土地日漸疏離,不僅是在情感上的,甚至也具體被埋葬在人造建築底下,導因於資本家的宰制與操弄而形成的困境,感到無力卻無法改變,進而產生了異化alienation

TOP

 

再現的迷思

土地被簡化成一個客體的存在,一個文化生產的對象,表現在地景的構圖技法上,尤其是線性透視圖中的被簡化的符碼更是明顯。對於土地的異化有時也表現在西方田園詩,詩歌及歌劇裡傳統的地景語言裡,例如在湯姆森 (James Thomson, 1700~1748) 的田園詩裡,充滿了寫實、客觀、理想化的自然景觀描述,依賴著河流、草地、林木和羊群等道具,以重覆句型、口語、套話來作為創作的素材,強調在詩中的自然是被建構出來的,傳統的實證主義的客觀性在這裡必須受到檢驗。

  人對於土地的感受絕非是矯揉做作的語言可以呈現的,地景思想的歷史是人為和文學感受性的表露,建構在工業化資本主義和布爾喬亞階級文化上,地景失去了其原本的藝術性和倫理的力量,變成了等而下之的文化生產,並被視為凝視的客體或者以純粹科學的角度詮釋土地。Cosgrove批評自文藝復興時期以降的透視法,受限於笛卡兒幾何哲學思考影響,並且相信其構圖方法是唯一呈現方式,例如十七世紀的法國庭園,強烈的軸線配置,對稱與數學比例,其語言其實是一種君主至上的表現或空間的威權控制象徵,再再地促使主體、客體分離產生疏離感,強化出中心與邊緣的空間概念。另一方面,地景本身的現象特性—空間性、暫時性與物質性—限制了透視圖法的整體描述,因為傳統透視圖法是透過瞬間的觀察描述地景,地景場所的情節氛圍卻無法被描述甚至完全被忽略。在威權君主時代的價值系統中,西方思想將自然與地景置於二元對立論述裡的他者位置 ,相對於建築在人文藝術裡的中心位置,地景經常被視為是透明、沉默的陪襯背景,因此透視圖法的發展,事實上也等同於漠視了地景的存在,並編造了一套客/主體不容質疑的存在。

TOP

 

哈代 (Thomas Hardy)

  在十九世紀,一種行動力在文化生產地景裡開始萎縮,首先與工業化資本主義有密切關係,土地私有制疏離了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再者城市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文化地景儼然形成了消費地景,而地景的變化必須從各種脈絡裡去重新檢視。

        哈代生於1840年英國南部的一個小郊區裡,本是名門望族,因為家道中落而隱居鄉一,他在家鄉念完中學後,師從當地教堂建築師學習建築,以及法文、希臘文,日後並以房屋設計與教堂修繕的工作為生,其論文曾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獎牌,直至1860年才開始其寫作生涯。

        在他的小說裡,呈現了當時英國工業發達的時代背景,英國議會對資本家投資的保障,新機器的發明及運用,經濟制度隨之改變,農業進出口貿易的蓬勃發展,進而拓展了海外殖民地的版圖,使得英國成為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在那發展丕變的時空,貧富階級的鴻溝日益擴大,普羅大眾的生活卻沒有因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獲得改善,這些扭曲的社會現象都在他的筆下真實地呈現出來。

        哈代善長描繪鄉村生活,作為讀者找尋當代拼圖的線索,其作品呈現地景與人的關係,人受到地景牽引,心境不斷與地景相互觀照並藉之嘲諷,所嘲諷的是當代地景,土地的恆久性與人的短暫存在,但是人卻執著於財勢決定論,所謂情愛與心的永恆性也因之遭受質疑。哈代的作品中時常出現的威塞克斯(Wessex是英國歷史上一個王國的名稱,由於丹麥人的入侵而走向消亡。威塞克斯的中心位於哈代的故鄉-多塞特郡,他以這裡為中心,以史為鏡並界定了威塞克斯的疆域,它北起泰晤士河,南抵英吉利海峽,東以海靈島至溫莎,西至科尼什海岸,他筆下的威塞克斯與地理學上的英格蘭重疊,更賦予這個地區歷史的真實性和神奇色彩。

        在威塞克斯系列小說中,他展現了威塞克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再現了威塞克斯傳統農村社會在資本主義下走向解體的歷史。於是哈代以身處於獨一無二的地景的經驗,將鄉野生活方式、語言記錄下來,使其形成一個整體,一種文化與地景並存的話語。在這裡不禁讓我們聯想到過去浪漫時期將土地神化,將視之為有靈性主體的歷史,人們因此對土地產生敬畏與尊崇之心,並從土地之中師法自然,因此盧梭在蒙特梭利教學法才會建議將孩童放置在大自然裡以利學習。

TOP

 

結語

        最後,我們從資本主義的歷史殷鑑,以及文學、歷史的文本中看到地景的改變和人對她的疏離,如今有人認為地景建築設計師是創造地景的源頭,這樣的想法應該從教訓中得到些許啟發與改變,因為對大自然蠻橫控制的建構,是無法呈現出大自然甚至地景的真實樣貌,我們應學習像鏡子一般,真實反映而非創造或消費她,並警覺於自己視野所見的侷限,才能消彌因之建構出來對於自然的狂妄之心。

 

相關網站

http://www.geog.ucla.edu/faculty/cosgrove/cosgrove.html

 

TOP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