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作家  /  Eavan  Boland  伊凡‧鮑倫
Eavan  Boland
伊凡‧鮑倫
圖片來源:http://www.holycross.edu/departments/english/preynold/agglacki/Eavan.html
主要文類:Poem
資料提供者:Fang-Ying (Vivian) Liao/廖芳瑩
關鍵字詞:

   

Eavan Boland 伊凡‧鮑倫

 

Provider: Fang-Ying (Vivian) Liao / 廖芳瑩

        當代愛爾蘭女詩人伊凡‧鮑倫為生於西元一九四五年,出生於都柏林,父親為一位愛爾蘭外交官,也是一九六零年聯合國代表大會的會長。因為父親職務的關係,鮑倫先後在倫敦和紐約受教育,但之後一九六六回到愛爾蘭Trinity學院完成學士學位。此後,鮑倫任教於一些學校,包括Trinity學院,University學院和Bowdoin學院,並其間發表詩、書和期刊論文。鮑倫也曾是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課程的老師。鮑倫於一九六九年嫁給小說家凱文‧凱西並育有兩位子女。在一九八零年,鮑倫亦是愛爾蘭女性主義出版社Arlend House的創辦人之一。鮑倫曾得過Lannan基金會詩創作獎、美籍愛爾蘭基金會文學創作獎。目前鮑倫除了擔任《愛爾蘭時代》雜誌的評論家,並且任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

西元一九六七所發表的詩集《新領土》(New Territory),包括在大學時期所寫的詩以及改編Aodhagán Ó Rathaille所著的《托區馬克‧伊丹》(Tochmarc Eataine),以及對於愛爾蘭歷史的觀感。而在一九七一年所出版的《葉慈和他的世界》(W. B. Yeats and His World)是和米契爾‧麥克李安莫爾共同所著,內容反映鮑倫對於其在愛爾蘭文學傳統的地位的注意。《戰馬》(The War Horse)這本詩集,出版於一九七五年,不僅處理關於北愛爾蘭的衝突問題,而且也開始在詩中處理家庭景象的議題,逐漸顯示鮑倫觀察生活事件的女性獨特細膩敏感的心思。而在《她自己的意象》(In Her Own Image)出版於一九八零年的詩集中,鮑倫首次勇於挑戰女性禁忌或敏感議題,包括厭食症、自慰、和月經,深度探討女性心理層面和性生活的問題。西元一九八二年,鮑倫出版詩集《夜晚餵食》(Night Feed),深深受到婚姻生活的影響,呈現許多對於讚揚平凡的家庭生活價值觀,然而卻隱含其對經營家庭生活點滴努力細膩的心思在細節上。一九八六年所發表的詩集《旅程和其他詩》(The Journey and Other Poems) 則主要探討遭到遺忘與抹滅的愛爾蘭女性歷史。鮑倫在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一本小冊子《一種疤痕》(A Kind of Scar),內容闡明女性詩人在愛爾蘭文學地位,以及在凱爾特文化中和之後的國家民族主意形態和藝術中將國家主體以女性意象再現的問題,鮑倫希望藉由此議題來喚醒女性的自覺,呼籲女性拒絕淪為被動且被刻板化的物體,而是成為創造女性自己意象的作者。而一九九零年所出版的詩集《在歷史外面》(Outside History),則是表達鮑倫如何超越歷史窠臼加諸在女性詩人的框架而創造自我定位。《在暴力的年代》(In a Time of Violence) 這本出版於一九九四年的詩集,則是傳達以日常家庭生活中女性真實意象來抵制反動男性詩人加諸於女性的文字暴力。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實際的教訓》(Object Lessons)是鮑倫自己撰寫的自傳,但有別於一般傳記文體,是以散文體裁敘述自己的歷史,此自傳的目的主要在闡述在愛爾蘭父權文學傳統中身為一位女性且是詩人的矛盾和困難,藉由撰寫自己的歷史,鮑倫似乎欲證明女性詩人在歷史的地位。一九九八出版的詩集《失去的土地》(The Lost Land) 則是探討愛爾蘭受到英國殖民的歷史對文學歷史與詩人的影響,以及諷喻愛爾蘭父權文學制度對女性詩人的殖民。鮑倫在西元兩千年和馬克‧史特德共同編著《詩的創作》(The Making of Poems)這本書。二零零一年出版《反對情詩》(Against Love Poetry)則是一本紀念鮑倫結婚三十週年的詩集,內容將婚姻譬喻為一場戰爭,在這場婚姻的戰爭中,鮑倫必須面對女性、妻子、母親也同時是位詩人的四個身份的衝突與矛盾,而非是建構在浪漫不切實際的愛情。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