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e Kao 編譯
Diane Kao
編譯
路易‧阿圖賽
Louis Althusser
生平簡介
政黨生涯
中心思想
至高點及隨後的衰落
學術貢獻
參考文獻
生平簡介
路易‧阿圖賽(Louis
Pierre Althusser, 1918-1990)為二十世紀後半期一位深具影響力並頗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阿圖賽出生於被法國佔領的阿爾及利亞(Algeria),在馬賽(Marseilles)及里昂(Lyon)的中學接受教育。1939年,他取得巴黎國立高等師範學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的入學許可,然而他的學術生涯因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被軍隊徵召而延後。
阿圖賽在1940年被德軍俘虜並在一戰俘營裡待了五年才回到高等師範學校。他在1948年完成跟黑格爾(G.
W. F. Hegel, 1770-1831)有關的碩士論文,隨即進入學校教職人員體系,同時在翻譯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哲學家讓.依波利特(Jean
Hyppolite)門下進行博士研究。阿圖賽畢生在高等師範學校執教長達32年之久。
back
政黨生涯
阿圖賽於1948年加入法國共產黨(French
Communist Party),這對於他日後作品有決定性影響。事實上他與該組織的統治階級關係一直並不融洽,他的著作經常受到官方共產主義思想家批評,在1966年甚至因為他對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引發爭議而差點被退黨,但阿圖賽終身都是共產黨成員。
在《保衛馬克斯》(Pour Marx)一書
(1965)中,阿圖賽簡述他的知識份子生涯。他指出促使他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三大原因:法國共產主義體制內的馬克思理論未臻成熟、法國自啟蒙以降哲學思想的貧乏、以及後在史達林時期國際共產運動的政治處境。對他的思想造成非常深遠影響的因素還包括法國當時被他稱作「駭人的行為教育」(“terrible
education of deeds”)的一連串政治事件: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之後的冷戰。
back
中心思想
阿圖賽在1950年代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和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思想淵源(尤其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做深入探討分析。他的研究成果收錄在一系列重要著作如《保衛馬克斯》(Pour
Marx)和《解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中(後者與他的學生Étienne
Balibar合著,1965);兩本書都很快就獲得法國及晚近英國知識份子的熱切關注。
阿圖賽的出現改變了西方馬克斯理論的面貌,粉碎了史達林派的教條主義與新一代馬克思人本主義(Marxist
humanism)。馬克思人本主義受黑格爾及二十世紀思想家盧卡奇[György
Lukács]和沙特[Jean-Paul
Sartre]影響,視馬克思主義為挽救疏離人性的良方。相對於人本主義以個人為其關懷焦點,力陳自主自決;許多結構主義思想者則認為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自由實質受到語言、精神或社會經濟系統的層層限制。阿圖賽因此提出「反人本主義」(antihumanism),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面向,尤其是在「社會結構如何對生活經驗(lived
experience)產生決定性影響」這個問題上所做的探索。他對人本主義的批判至今仍持續引導後現代及後結構主義理論的發展。
back
至高點及隨後的衰落
阿圖賽承續馬克斯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共產主義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1848)發表的核心主張,認為「所有現存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因此認為哲學必須擔負政治責任,哲學家的任務是「在理論中再現階級鬥爭」,站在被壓迫的一方,跟統治階級進行意識型態鬥爭。
阿圖賽的主張鼓舞了那些參與法國1968年5月學運與勞工運動的群眾,然而他自己卻在那次暴動中缺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歷使他飽受憂鬱症之苦,而必須進入療養院治療。康復後,他展開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新計畫,主要探討兩個理論問題:(1)社會如何經由複製其主要生產製造關係而達到一穩定狀態,以及(2)在何種情況下社會革命具可行性。〈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便是從這個大規模計畫中應運而生,然而卻始終未完成。
阿圖賽本會在七○年代持續教學和寫作,然而病情卻逐漸惡化;1980年竟在一時情緒激動、極端躁怒的情形下殺害了他的妻子。他宣稱自己精神上無行為能力(mentally
incompetent),被判決在精神醫師看管下監禁在家,僅能與極少數朋友聯繫。十年後阿圖賽過世時,聲望也跌到了谷底。
back
學術貢獻
阿圖賽的主要概念──「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召喚」(interpellation)、「想像關係」(imaginary
relations)和「多元決定」(over-determination)──在當代各種文學和文化理論中幾乎處處可見。而他的意識形態理論更影響了後來探討同樣主題幾乎所有的重要著作。
阿圖賽在<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中試圖解答的問題──一個社會要如何複製其基本的社會關係來確保其永續長存──自古以來在社會理論上就一直是個重要的課題,最早在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Republic,
西元前約373年)中就被提出來了。柏拉圖認為維持一個正義城邦(a
just state)的關鍵在於掌控公民教育,尤其是統治階級的教育。阿圖賽同意此觀點,不過,他強調,社會的主流價值通常必須經過社會大多數成員的認可。意識形態主要的功用就在於贏得他們的贊同。
阿圖賽用結構主義來解釋社會機制如何反覆灌輸相同的意識型態,以取得人民的認同。他也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明意識型態如何使個人成為主流社會秩序的「主體」(subject)。一般通俗的看法是,個人可以自由選擇或拒絕任何想法和信念,這是傳統人文主義「自由意志」的理念;阿圖賽的觀點恰好相反,他認為意識型態並非自發的(voluntary),而是社會中結構的因素造成的結果。
back
參考文獻
Leitch, Vincent B.,
ed. “Louis Althusser.”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Norton, 2001. 1476-77.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