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理論家  /  Jacques  Rancière  洪席耶  /  作品
《美學無意識》L'inconscient esthétique
理論家 Theorists  /  Jacques  Rancière  洪席耶

美學無意識

Rancière, Jacques. L'inconscient esthétique Paris : Galilée, 2001.

 

楊明敏醫師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委員會主委

台大醫學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生

 

「洪席耶作品研討會:當代法國哲學的遍歷」(交大台北校區1031日與11月1日)發表

       

        作者先是說明﹕『在這標題之下我所要談論的並非以佛洛伊德的有關無意識的理論將其應用於美學的領域。因此,我所要說的,既不屬於藝術的精神分析,也不是藝術史家、哲學家,借助於佛絡伊德的論點,特別是拉岡的(lacanienne)論點,所得出的為數眾多、頗為重要的論點。以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來談論,是我力有未逮的。但是,重要的是,我的旨趣另有所指。我並非要尋求、了解佛洛伊德的概念,是如何對造形藝術的作品、文學的文本進行分析與詮釋。相反地,我要問的是,為何這些文本與作品的詮釋,在展示精神分析的詮釋形式與概念的重要性時,佔有一種策略性的位置。』

        接著作者列舉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家科內耳(Corneille)啟蒙主義發軔的主導者伏爾泰(Voltaire)在他們的筆下如何改造古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的故事,來說明精神分析的伊底帕斯情結的呈現,並非舉世皆準,究其實佛洛伊德身處的世代是經歷著美學的革命,在本書中作者有以維柯在『新科學』一書中對荷馬這個人的爭議,重新主張了形象、文字、語言的觀係,用來鋪陳美學革命中LogosPathos的緊密觀係,這種關係是雙重的,Logos必然蘊含了Pathos,也可以是每種Pathos必然有它的Logos

        接著作者選取了佛洛伊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篇有觀文學作品與雕刻等造型藝術的文章,闡述這位精神分析的奠基者,傾向上述雙重關係的後者,避免掉入Pathos的深淵,並以易普生的作品為例,說明他的詮釋與作者筆下的虛無毀滅是不同的。

        最後再指出這是在主張死亡本能之前的佛絡伊德,當代有些與死亡本能、與空無共舞的基進的佛洛伊德主義者,他們的主張是另一段故事,但也是精神分析與美學革命的最後一曲。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