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Murphy's A Whistle in the Dark (1961)
王羿婷
故事大綱
如果你被迫在個人、家庭、家族、與國族之間做出選擇,你該怎麼做?《A Whistle in the Dark》於一九六一年在英國首次公演時,劇作家Tom Murphy年僅二十五歲。許多劇評家和文學評論家認為此劇無論在形式、內容、以及藝術表現上,均具有英國知名劇作家品特(Harold Pinter)劇本 Homecoming 的影子。劇本講述一個移居英國Coventry鎮的愛爾蘭Carney家族的故事。Carneys 家族都是男孩子,長兄Michael已經在英國娶妻生子,他天性平和,不喜惹事生非,但與他同住的每一個弟弟,如愛好逞凶鬥狠的Harry,粗野笨拙的Hugo,以及身材高壯但容易緊張的Iggy,不但讓已經和英國女孩Betty結婚生子的Michael 深感困擾,他更憂心即將從家鄉愛爾蘭前來同住的小弟Des會受到幾位兄弟的不良影響。
當幾位兄弟的老父親(Dada)帶著小兒子(Des)來到英國時,Michael所不願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Michael的兄弟們發現回教移民Mulryans家族也從愛爾蘭搬到了Coventry,並張揚要教訓Carneys,幾位兄弟自覺生存受到威脅,便鼓譟要以暴制暴,要直接與Mulryans對決。Michael 雖然極力勸阻兄弟,希望能和Mulryans家族和平共處,還是被迫面對自己內心對於暴力的恐懼、在家中的地位,以及敏感的種族對立問題。到底Michael的困境是外在環境所創造的「我們」與 「他者」的問題,又或是與生俱來所逃脫不了的宿命?
劇情分析
Murphy透過戲劇中生動且富變化的對話,以及人物誇張的肢體語言,創造高度張力的劇情,探討人生中的道德抉擇和真理的追尋。劇作家經由每個角色在語言和表情的細微差距,呈現每一個不同人物心理和外顯行為的變化。「暴力」是貫穿此劇本的主題之一,從第一幕第一景開始,每一個男性角色的肢體交疊橫行,有如籠中野獸,同時也預示了接下來的流血與死亡。比較劇中的幾位男角,大哥Michael極力保持理性和和平的形象;二哥Harry選擇用肢體暴力來找尋對自身的認同;老父親Dada時而嶄露出愛好逞兇鬥狠的本性,但卻欠缺真正擔當的勇氣,所以當還在摸索人生價值和定位的小兒子Des被Michael誤殺之後(在Dada的慫恿下),他那包裹於高度自我膨脹的男性雄風之下的膽小懦弱,最終還是被自己的兒子們看穿。
《A Whistle in the Dark》是一部描繪所謂「男子氣概」的劇本,但其目的不是推崇以男性價值為中心的文化,而是反映出極度父權化的愛爾蘭社會所可能帶來的悲劇。除此之外,劇中刻畫曾被殖民者所遭受的壓迫以及心理狀態,個人與家庭、家族,甚至種族與國族的身分認同問題,還有對於人的命運到底是操之在己還是命中注定等課題的探討,使得此劇本展現更加多的元面向與價值。
參考資料
A Review of Tom Murphy’s A Whistle in the Dark by Harvey O’Brien on the website Culturevulture .net
http://www.culturevulture.net/Theater/WhistleintheDark.htm
Review of A Whistle in the Dark by Mel Gussow,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1989/11/17/theater/review-theater-a-whistle-in-the-dark.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