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作家  /  Beatrice  Culleton  柯樂藤  /  作品
In Search of April Raintree
作者Author  /  Beatrice  Culleton  柯樂藤
柯樂藤《尋找四月雨樹》之詮釋分歧
 
出自洪敏秀.〈尋找媒地絲的混絲絞股:柯樂藤《尋找四月雨樹》中的移位介/界面〉. 中外文學.第34 卷.第9 期.2006 2
 
 
小說簡介︰
柯樂藤(Beatrice Culleton)是加拿大媒地絲族(the Métis),她的作品《尋找四月雨樹》(In Search of April Raintree 1983)以一對媒地絲族姊妹的經歷為故事梗概,探討媒地絲認同建構過程的艱困處境。
 
出版背景︰
一九九○年間,柯樂藤和坎珀(Maria Campbell)、梅若蔻(Lee Maracle),三位女作家因為從民族誌的視角書寫媒地絲族的故事,一時成為當代原住民女性自傳作品的重要代表(Grant 126; Lundgren 63)。
《尋找四月雨樹》經過至少十次再版,不僅出現在加拿大高中、大學的文學課程,也頗受一般讀者重視,在九○年代每年有將近六千本的銷售量(Hoy 178, 182)。觀察此作品暢銷的文化現象的必要考量因素是︰作者生平創作的政治目的,與作品文風、題材之間相互拉扯的曖昧關係。此部作品的風格和素材衝擊讀者與研究者,質疑「我們的」美學的傳統定義是否適用於族裔文學。
 
分歧評論︰
然而,《尋找四月雨樹》和另兩位的代表作《混血》(Halfbreed 1973)和 《我是女人》(I Am Woman 1988),三部作品同時也因為作者自我書寫的政治意圖明顯,被指為是「目的強烈影響文風與內容」的作品(Grant 126)。《尋找四月 雨樹》以第一人稱敘述個人及族群歷史,取代西方敘事傳統中歷史或人類學式的全知觀點,展現了對傳統敘事威權的「移位」(dis-placement)。但是,早期對於這部作品的評論,無一不在釐清這部自傳色彩濃厚的作品,[1]是否過於簡單、缺少潤飾或非美學。這部作品自一九八三年出版以來,[2]書評常見「誠實、傷痛的記述」”(“honest, poignant account”)(Turner 266)、「樸拙、誠實的描繪」(“a raw, honest portrayal”)(Wiebe 50)、「幾乎毫無文飾地述說」(“almost artlessly told”)(Wilson 30)等說法。評論者對於該作品的表現手法與內容,無法以歐陸文學傳統下的閱讀策略進行解讀,多處顯出立場游移、評語模稜。柯拉克(Margaret Clarke)的說法更是道盡其中的窘困:「這本書是素樸藝術天才的產品,作者熟知她自己的題材,直覺地選擇了合適的文體風格,但是,她不清楚一般文學技巧的微妙」(136)。評論者主張《尋找四月雨樹》「真實有餘卻文藝不足」(un-literate)(Grant 129),最常以敘事中多處出現種族歧視的暴力事件為例,批評作者將白人、原住民、混血等族群刻板化,並且簡化族群為好壞、善惡、加害與被加害者的對立符號。相較於傳統批評找不到作品中的美學結構,加拿大原族文學批評者如Kateri Damm 則認為,這部作品未能善加利用媒地絲族特有的生活文化,錯失原住民口述傳統的力量與智慧﹙110-12﹚。
 
討論問題︰
身處性別、階級與族裔認同多重邊緣的柯樂藤,她的書寫風格究竟是因為九○年代原住民文藝詩學尚未蔚為風潮,所以作品中爭議性議題相形突出的情況下,題材顯得過於率真、直接?或者,少數族裔作家的邊緣身份,一旦訴求創作意圖的政治性,作品中的瑕疵就變成是媒地絲女作家的「特色」?
葛蘭特(Agnes Grant)問道:「即便那不是對我們所說的話,對我們社會裡的其他人而言,難道不是有意義的話嗎?」(124-25;強調外加)。這句話原來是葛蘭特善意表達支持少數族裔創作的修辭,但是,「我們」和「我們社會裡的其他人」的二分與矛盾,是否再度強化特定族群書寫的刻板特質,甚至將「其他人」(someone else)視為對立者?
《尋找四月雨樹》一度被化約為混血女性的成長小說,以該作品的結局象徵媒地絲文化的統合完整,強調當代族裔文學運用自我書寫發聲的去殖民對抗。然而,柯樂藤展現媒地絲族主體經驗的自我書寫,是否能延用加拿大後殖民論述進行去/解殖民的詮釋?
 


[1]對於《尋找四月雨樹》是自傳的說法,柯樂藤本人不盡同意。然而,她自己上高中之前,一直住在寄養家庭,姊妹先後自殺的事件,一般仍然認為作品中的部分情節與個人生平略有呼應。詳見 Beatrice Culleton Mosionier, “The Special Time
[2]這部作品在一九八四年再版時,一度名為《四月雨樹》(April Raintree)。此後,評論有的採第一版,有的採第二版,雖然Anne Cameron 認為第二版較佳,兩版實則差異不大(165)。一九九九年有一含批評論文的版本上市,文本沿用一九八三年版,惟作者柯樂藤則新增另一姓,全名為 Beatrice Culleton Mosionier。本文引用文字採用一九八三年版本。作品中的敘事者April Raintree 是媒地絲族,按中文翻譯北美原住民姓氏採義譯的慣例,譯為雨樹。兩姊妹分別名為April Cheryl,作品中多次提及April 的生日是四月十八日,所以她的名字義譯為「四月」,Cheryl 則音譯為「雪柔」。
導讀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