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廖妘甄
歐凱西於1880年出生於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徒(Protestant)的家庭。歐凱西的父親在他六歲時即離開人世,因此歐凱西自小便對勞工階級及貧困的生活有親身的體驗,因為經濟上的難題,他的家庭幾乎是長期處於不斷在都柏林遷移的狀態。這在日後對他創作劇本的方向及題材是有深遠影響的。
雖然自小歐凱西就被眼疾所困擾而常處在因眼疾而失明的陰影下,這並沒有阻擋他對閱讀的興趣;十四歲的歐凱西離開學校開始不同的工作,但他仍大量閱讀聖經及其他經典作品,這在日後他的劇作中的角色常引經據典可見一斑。
歐凱西的背景讓他對勞工運動有非常高的同情,自身也積極投入勞工運動之中;歐凱西景仰勞工運動者吉米‧拉金(Jim Larkin)對勞工運動做出的努力,不僅參予拉金所創辦的Irish Transport and General Workers Union的活動,也擔任過同樣是由拉金所創辦的Irish Citizen Army的秘書;除此之外,他也曾經為The Irish Worker寫過文章,希望為勞工運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歐凱西也是Gaelic League(1906年加入)的一員,積極參與愛爾蘭的語言復興運動。雖然歐凱西在1914年從ICA辭職,但在歐凱西的劇中,論者時常指出有明顯的社會主義(Socialist)傾向,這或許是歐凱西對於ICA逐漸傾向於以暴力為手段的國家主義(nationalism)感到失望之後轉而尋求另一種形式的發聲。
歐凱西的著名的「都柏林三部曲」由三部背景設定在都柏林的寫實劇所組成,分別是 The Shadow of a Gunman (1923)、Juno and the Paycock (1924)、和The Plough and the Stars (1926)。此時的歐凱西一邊工作一邊寫作,第一部劇作的背景為Black and Tans(由Royal Irish Constabulary所雇用的傭兵,負責鎮壓在愛爾蘭的革命活動)在愛爾蘭造成的恐懼,第二部劇的背景則是描寫在愛爾蘭內戰後的悲劇,第三劇的背景則是ICA以及復活節起義。歐凱西在這三部劇中譴責國家主義暴力手段的訴求,呈現的不是戰爭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和無辜人民在這種動盪不安的時代所面對的難題以及創傷。歐凱西以寫實的手法呈現出在1920年代愛爾蘭所經歷的動亂,而他在劇中創造的真實而鮮明的角色,更加強化了這三齣劇的張力與影響力。
1929年,Abbey Theatre拒絕接受歐凱西寫的第四齣劇本,The Silver Tassie,這部劇和之前的三部劇相較,多了許多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的色彩,主要是在陳述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殘酷,與平民所需要為戰爭的愚蠢所付出的代價;在被拒絕之後,歐凱西搬到倫敦定居,從此之後從再也沒有與Abbey Theater有所往來。在英國定居的期間,歐凱西又創作了多部劇本,通常都呈現了表現主義的特色,並且有時被論者認為有共產主義的傾向,即使歐凱西的「共產主義」最終還是牽繫在平民百姓及群體大眾的福利,以及宣揚個人對於群體無私的奉獻之上,而並非字面上所暗示的激進政治訴求。
終其一生,歐凱西的價值觀及其作品所展現出的關懷總是脫離不了普羅大眾的,由他的自傳(Autobiographies)中可瞥見歐凱西為自己塑造出的形象是一個強烈的戰鬥者(fierce battler),而論者也多半同意在他的作品中及人格特質中,都展現出強烈的不妥協或屈服的強硬個性,這在歐凱西留給後世的印象中,總是最為鮮明的色彩之一。
參考資料
McDonald, Ronan. “Sean O’Casey’s Dublin Trilogy: Disillusionment to Delusio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wentieth-Century Irish Drama. Ed. Shuan Richar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O’Casey, Sean. Autobiographies, 2. vols. (1939-54). London: Macmillan, 1981.
O’Connor, Garry. Sean O’Casey, A Life.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88.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C3%A1n_O%27Casey#cite_note-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