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涵著。〈回憶中的焦慮: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解讀柯茲的《雙面少年》〉(Anxiety in Reminisce: A Freudian Study of Coetzee's 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論文,2005。
論文旨在以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論探討柯茲的《雙面少年》裡主角成長歷經的心理焦慮狀況。論文共分五章,第二章以佛式思想分析焦慮之成因及其多重形態、第三章則敘述戀母情結為主角帶來的心靈波動。
李斯叡著。〈以佛洛伊德與容格的心理學解讀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A Freudian and Jungian Reading of Mark Twain's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成功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5。
比較容格的「原型」理論與佛洛伊德心理學的差異。討論《湯姆歷險記》裡的原型意象。
李佳穗著。〈黑色的騷動:分析萊莘《野草在唱歌》被壓抑性的重返〉(Riot of the Confined Darkness: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Doris Lessing's The Grass Is Singing)。成功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6。
論文意在探討萊莘的《野草在唱歌》裡呈現之種族、階級與心理的壓抑以及壓抑之的回歸。首章以後殖民的論述分析殖民地上的黑人與白人間的衝突,次章以階級觀念閱讀小說中的勞方與資方間的對立問題,於第三章以佛洛伊德的理論探討被壓抑之慾望的重返。
吳佳穎著。〈超我的力量:道德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The Power of the Superego: Tennessee Williams as a Moralistic Playwright)。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1999。
論題試圖以佛論依德精神分析為理論依據,闡述剛司(Arthur Gonz)所謂之「絕望的道德感」(desperate morality)。論文第二章以伊底帕斯情節解讀威廉斯對其母親的依戀關係,次章則從威廉斯的作品中找出其渴望母親並排斥父親之潛藏慾望的推論基礎。
吳佩如著。〈敘事的遁逸:詹姆斯‧喬伊斯〈瑟喜〉中潛藏之愛爾蘭夢魘墟境〉(Narrative Aberrations: Subliminal Haunting of a Fantastic Ireland in James Joyce's "Circe")。中山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1。
論文試圖以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論探討喬伊斯的〈瑟喜〉裡潛藏的心理和歷史圖像;論文首章即分析文本中的詭異(uncanny)和奇想(phantasy)情境。
陳憶綺著。〈以愛為名─論納博科夫之洛莉塔中的激情與性變態〉(In the Name of Love--The Passion and Perversion of Nabokov's Lolita)。成功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0。
論文以佛洛伊德以及拉岡對於自我分裂、情感轉移與閹割情結的分析為理論基礎,探討納博科夫的《洛莉塔》小說裡的戀童傾向。
郭晉宜著。〈亂倫期盼 vs. 亂倫禁忌:夏綠蒂.勃朗特《簡愛》中的亂倫型態〉(Incest Wish vs. Incest Taboo: Incest Patterns in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成功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6。
論文嘗試說明勃朗特的《簡愛》裡呈現的亂倫形態時反映了作者自身對於其父的依戀和為對抗此禁忌依賴關係而產生的掙扎。論文以佛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為依據,推斷勃朗特對於其父同時擁有愛慕之情及敬畏之意,既有對亂倫的期待之意又有對於此關係之恐慌之情。
許智偉著。〈一個不可說的故事:摩裡森《寵兒》中的創傷敘述〉(An Unspeakable Story: Trauma Narrativ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政治大學英文系碩士班論文,2007。
論文以佛洛伊德和赫曼(Judith Herman)的創傷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摩裡森的《寵兒》裡記憶、創傷與敘述的交互關係。論文先解釋創傷如何影響記憶之形成和敘事,進而說明創傷成為「一個不可說的故事」的過程,最後將創傷敘述(trauma narrative)的特色與小說本身的敘事風格做一比較。
湯玲瑤著。〈鍾芭‧拉希莉《同名之人》中之移民經歷〉(Immigrant Experience in Jhumpa Lahiri's The Namesake)。中山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7。
論文意在討論拉希莉的《同名之人》裡的移民經歷之議題。論文共分三章,第二章以佛洛伊德提出之依底帕斯情節(Oedipus Complex)分析具印度血緣的移民果戈裡和其父的衝突的成因。
黃湘瑀著。〈《夜未央》中的現代化與毀滅:佛洛伊德式閱讀法〉(Modernity and Degeneration in Fitzgerald's Tender Is the Night: A Freudian Reading)。中國文化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2005。
論文共五章,探討費茲傑羅的《夜未央》裡主角狄克(Dick Diver)以及其他角色在物質社會中心理層面的變化。論文第二章以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概念分析小說裡的道德議題。
蔡書璿著。〈童妮摩裡森《寵兒》中移置的形式〉(Forms of Displacement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中正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5。
論文旨在討論摩裡森的《寵兒》裡充斥的移置(displacement)意向。論文第一章先說明小說裡關於黑人離散的敘述,接著於次章討論移置一事對於書中角色的影響,進而在第三章分析主角寵兒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以佛洛伊德之觀點─將移置視為夢中一項用以壓抑不愉快記憶的自動檢查機制─探討寵兒對於其他角色產生之影響。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