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理論家  /  Sigmund  Freud  席格蒙.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席格蒙.佛洛伊德
圖片來源:http://www.time.com/time/time100/scientist/profile/freud.html
資料提供者:Kate Liu/劉紀雯;Diane Kao;Wen-ling Su
關鍵字詞:Austrian;Father of Psychoanalysis;Dream Analysis; Unconscious;Oedipus Complex;Sexuality;Drive

Wen-ling Su; Diane Kao

July 22, 2009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成長背景

學術起點

歇斯底里症初探

通往潛意識

性發展理論

人格結構論

生命終點

參考文獻

相關網站

台灣博碩士論文應用實例

 

 成長背景
 

佛洛伊德(1856-1939)出生於捷克的摩拉維亞(Moravia),是家裡八個孩子中最年長、也是父母最偏愛的一個;即便家境窮困,他的猶太人雙親還是不惜犧牲一切讓他擁有良好的教育。由於經濟問題,他做毛織品生意的父親帶著全家四處遷徙,最後落腳奧地利的維也納(Vienna)

TOP

學術起點

 

佛洛伊德從小就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原本希望能從事與法律相關的工作,但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後卻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188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8761882年他在著名的生理學教授布魯克(Ernst Brucke)的實驗室研究動物神經學。1883年他也曾跟當時最有名的腦部解剖學專家梅涅特(Theodor Meynert)在維也納大學附設醫院的精神科部門學習了一段時間;由於梅涅特的影響,佛洛伊德日後成為一位神經病學家,且最終建立起他在孩童腦性麻痺的權威。

TOP

歇斯底里症初探

 

早在1883年佛洛伊德便聽過維也納內科醫師布魯爾(Josef Breuer)陳述他如何透過歇斯底里症(hysteria)患者Anna O (Bertha Pappenheim)的案例對此病症有了新的見解。布魯爾認為類似歇斯底里的神經異常(nervous disorder)肇因於心理而非生理的擾動不安,並發明了一套說話治療的技術。後來佛洛伊德於18851886年拿到一筆獎學金,到夏爾科(Jean-Martin Charcot)位於巴黎的精神科診所受訓數月,因為看到夏爾科利用催眠的方式可以使歇斯底里(hysteria)症狀出現和消失,更加留心歇斯底里症所隱含的心理層面。回國後他跟布魯爾合作,進一步研究歇斯底里症之成因及特性,他們成功地治療了一些病患,並於1895年共同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

 

佛洛伊德從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中逐漸發展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核心的原創見解:神經異常是由潛意識慾望觸發的,且可由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的敘事方式顯露。同時他也提出性驅力(sexual drive)或原欲(libido)潛藏在眾多的潛意識慾望中的假設,震驚了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社會。他所使用的精神分析方法也顯示潛意識的衝突和挫折往往來自童年。

TOP

通往潛意識

 

1900年,以《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為首,佛洛伊德出版了一系列充滿創新思想的書籍。他假定夢境常以象徵形式表現潛意識的慾望,因為意志(mind)常阻止潛意識浮上表面成為知覺(consciousness)。但這種自主的「壓抑」(repression)機制會在睡眠時鬆懈:因而夢境為連繫心靈深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管道。19041905年出版《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笑話與潛意識的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二書中皆提出其他可能通往潛意識的路徑。這些具前瞻性的作品指出:表面上看來無傷大雅的行為,諸如說溜了嘴(slips of the tongue)、迷信舉動(superstitious quirks)和開玩笑,都成為走向潛在慾望的線索。

TOP

性發展理論

 

1905出版的對性慾理論的三種貢獻(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Sexual Theory)造就了佛洛伊德的負面聲譽。他在此書中提出,孩提時期的人格發展,對於日後成人的幸福和心靈的平靜有重大關連。相對於維多利亞時期孩童的純真形像,他認為人格發展與性慾相關,並大抵以六歲以前的三個時期為根基,先後集中於口腔、肛門和生殖器等身體器官上。這些時期若欲求過度放縱或壓抑,都會產生「固著作用」(fixation),影響日後人格發展或甚至導致異常。

 

佛洛伊德認為在性心理發展的這三個階段,孩童性慾望的主客體也會有戲劇化的轉換:由「愛戀自我」(love of the self)到「愛上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love of the image of the self in another person)至最終的「對另一人的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 to another person)。其中,大約在三到五歲之間的性器期(phallic stage)是很重要的分水嶺,這同時也是男女性別概念形成的時期。孩童會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吸引力湧向與自己不同性別的父母親,以及與同性別的父母親產生緊張的敵對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戀母(Oedipal Complex)和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佛洛伊德並據此提出男孩有「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而女孩有「陽具妒羨」(penis envy)等頗受爭議的假設。

 

佛洛伊德在1902年成立「星期三心理學會」,1908年更名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1910年發展為「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IPA)。除了專業機構的設立,隨著著作的發表,佛洛伊德的國際知名度也逐漸提高。然而佛洛伊德堅持「性慾主導人類驅力」的主張,導致他著名的追隨者阿德勒(Alfred Adler)和容格(Carl Jung)與他決裂:前者強調「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而後者則認為神秘和精神上的探索才是潛意識能量的重要來源。佛洛伊德大膽和創新的性學理論引發的爭議甚至延續至今,尤其是在性別研究的領域。

TOP

人格結構論

 

1923年出版的《自我和本我》(The Ego and the Id)一書中,佛洛伊德介紹了一個心靈的基本架構。根據這項理論,個體常會體驗到本我(id)與超我(superego)之間的衝突。前者遵循直覺並以滿足慾望、追求快感(gratification)的享樂原則(the pleasure principle)為依歸。後者則源自父母及社會的支配力量,長久內化的道德標準被用來自我監控、壓抑本能。心靈結構的第三部份是自我(ego),自我的任務便是盡可能地依照現實原則(the reality principle)去協調這些因外在世界的機會和限制所引起的矛盾需求。佛洛伊德認為神經官能症(neurosis)」是自我和本我衝突的結果,代表個人和自己的戰爭;而精神病(psychosis)則是一個類似的騷亂狀態,只不過衝突的雙方換成了自我和外在世界。

TOP

生命終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佛洛伊德開始將精神分析應用到各文化領域。他對戰爭的抨擊不餘其力,認為那是人性攻擊他人和自我毀滅的「死亡本能」(Thanatos the death instinct)所致,與原欲的愛戀嗔癡所代表的「生之本能」(Eros the life instinct)相對。佛洛伊德在第一次大戰後,曾用精神分析成功地治療許多「炮彈震撼症」(shell shock)的傷兵。

 

1930年代歐洲情勢因希特勒(Adolf Hitler)年的軍事擴張主義和極端的種族主義而緊張。1938年希特勒併吞奧地利前,維也納幾乎所有的精神分析學家都已遷居國外,尤其是美國。唯有年邁的佛洛伊德因罹患上顎癌多年,並錯估政治情勢而遲遲未採取行動。德軍入侵奧國後,在國際友人多方奔走的協助下,佛洛伊德才經由巴黎逃到了倫敦。後來證明他流亡的決定是對的,因為他的四個妹妹都死於納粹集中營。儘管佛洛伊德客居他鄉,他還是奮力著述;1939年上顎癌病情惡化,因注射過量嗎啡而過世。

TOP

參考文獻

 

Leitch, Vincent B., ed. 「Sigmund Freu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Norton, 2001. 913-919.

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69019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6%B4%9B%E4%BC%8A%E5%BE%B7

 

中文書目

Assoun, Paul-Laurent 著。楊明敏譯。《佛洛伊德與女性》。台北市:遠流,2002

Freud, Sigmund著。王聲昌譯。《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6

---著。林怡青,許欣偉譯。《鼠人:強迫官能症案例之摘錄》。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6

---著。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台北縣:桂冠,1998

---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縣:左岸,2006

---著。張敦福譯。《摩西與一神教》。臺北市:臉譜,2004

---著。張增武,閻廣林譯。《機智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9

---著。傅雅芳等譯。《文明與缺憾:佛洛德文集》。合肥市:安徽文藝,1996

---著。陳嘉新譯。《狼人: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的病史》。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6

---著。楊韶剛譯。《佛洛伊德之日常生活分析》。台北縣:霍克,2004

---著。楊韶剛譯。《佛洛伊德之夢的解析》。台北縣:霍克,2004

---著。簡意玲譯。《小漢斯:畏懼症案例的分析》。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6

---著。劉慧卿譯。《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

---著。劉慧卿,楊明敏譯。《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2004

LebeauVicky著。陳儒修,鄭玉菁譯。《佛洛伊德看電影:精神分析電影理論》。臺北市:書林,2004

高宣揚著。《佛洛伊德主義》。臺北市:遠流,1993

孫乃修著。《佛洛伊德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市 : 業強,1995

劉毓秀著。《從佛洛伊德理論看性與性別特質的建構》。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6

TOP

相關網站
 

「Freud Archive.」

http://users.rcn.com/brill/freudarc.html

有佛洛伊德生平簡介與網站連結。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Freud Critics.

http://www.psychiatrie-und-ethik.de/infc/1_gesamt_en.html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Freud Critics成立宗旨為發表當代對佛洛伊德思想的研究結果、呈現現今對於佛洛伊德理論的誤讀所造成的多重影響以及告諸世人法律界、司法界、教育界和文化界對於「心理學的偽科學」(psycho-pseudo-science)之反彈。該網站提供多名研究佛洛伊德思想的學者之相關研究文章。

 

「Sigmund Freud-Bibliography.」 Sigmund Freud-Life and Work.

http://www.freudfile.org/bibliography.html

提供佛洛伊德之相當詳盡的書目資料。網頁可選擇依寫作時間順序、字母順序或標準排列順序檢索書目資料。

 

「Sigmund Freud-Biography and Other Biographical Studies.」Sigmund Freud-Life and Work.

http://www.freudfile.org/biography.html

提供佛洛伊德之背景介紹,將佛氏生平分為四階段,逐一詳細介紹。

TOP

台灣博碩士論文應用實例

 

王思涵著。〈回憶中的焦慮: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解讀柯茲的《雙面少年》(Anxiety in Reminisce: A Freudian Study of Coetzee's 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論文,2005

論文旨在以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論探討柯茲的《雙面少年》裡主角成長歷經的心理焦慮狀況。論文共分五章,第二章以佛式思想分析焦慮之成因及其多重形態、第三章則敘述戀母情結為主角帶來的心靈波動。

 

李斯叡著。〈以佛洛伊德與容格的心理學解讀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A Freudian and Jungian Reading of Mark Twain's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成功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5

          比較容格的「原型」理論與佛洛伊德心理學的差異。討論《湯姆歷險記》裡的原型意象。

 

李佳穗著。〈黑色的騷動:分析萊莘《野草在唱歌》被壓抑性的重返〉(Riot of the Confined Darkness: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Doris Lessing's The Grass Is Singing)成功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6

論文意在探討萊莘的《野草在唱歌》裡呈現之種族、階級與心理的壓抑以及壓抑之的回歸。首章以後殖民的論述分析殖民地上的黑人與白人間的衝突,次章以階級觀念閱讀小說中的勞方與資方間的對立問題,於第三章以佛洛伊德的理論探討被壓抑之慾望的重返。

 

吳佳穎著。〈超我的力量:道德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The Power of the Superego: Tennessee Williams as a Moralistic Playwright)。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1999

論題試圖以佛論依德精神分析為理論依據,闡述剛司(Arthur Gonz)所謂之「絕望的道德感」(desperate morality)。論文第二章以伊底帕斯情節解讀威廉斯對其母親的依戀關係,次章則從威廉斯的作品中找出其渴望母親並排斥父親之潛藏慾望的推論基礎。

 

吳佩如著。〈敘事的遁逸:詹姆斯喬伊斯〈瑟喜〉中潛藏之愛爾蘭夢魘墟境〉(Narrative Aberrations: Subliminal Haunting of a Fantastic Ireland in James Joyce's "Circe")中山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1

論文試圖以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論探討喬伊斯的〈瑟喜〉裡潛藏的心理和歷史圖像;論文首章即分析文本中的詭異(uncanny)和奇想(phantasy)情境。

 

陳憶綺著。〈以愛為名納博科夫洛莉塔中的激情與性變態〉(In the Name of Love--The Passion and Perversion of Nabokov's Lolita)。成功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0

論文以佛洛伊德以及拉岡對於自我分裂、情感轉移與閹割情結的分析為理論基礎,探討納博科夫的《洛莉塔》小說裡的戀童傾向。

 

郭晉宜著。〈亂倫期盼 vs. 亂倫禁忌:夏綠蒂.勃朗特《簡愛》中的亂倫型態〉(Incest Wish vs. Incest Taboo: Incest Patterns in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成功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6

論文嘗試說明勃朗特的《簡愛》裡呈現的亂倫形態時反映了作者自身對於其父的依戀和為對抗此禁忌依賴關係而產生的掙扎。論文以佛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為依據,推斷勃朗特對於其父同時擁有愛慕之情及敬畏之意,既有對亂倫的期待之意又有對於此關係之恐慌之情。

 

許智偉著。〈一個不可說的故事:摩裡森《寵兒》中的創傷敘述〉(An Unspeakable Story: Trauma Narrativ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政治大學英文系碩士班論文,2007

論文以佛洛伊德和赫曼(Judith Herman)的創傷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摩裡森的《寵兒》裡記憶、創傷與敘述的交互關係。論文先解釋創傷如何影響記憶之形成和敘事,進而說明創傷成為「一個不可說的故事」的過程,最後將創傷敘述(trauma narrative)的特色與小說本身的敘事風格做一比較。

 

湯玲瑤著。〈鍾芭拉希莉《同名之人》中之移民經歷〉(Immigrant Experience in Jhumpa Lahiri's The Namesake)。中山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7

論文意在討論拉希莉的《同名之人》裡的移民經歷之議題。論文共分三章,第二章以佛洛伊德提出之依底帕斯情節(Oedipus Complex)分析具印度血緣的移民果戈裡和其父的衝突的成因。

 

黃湘瑀著。〈《夜未央》中的現代化與毀滅:佛洛伊德式閱讀法〉(Modernity and Degeneration in Fitzgerald's Tender Is the Night: A Freudian Reading)中國文化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2005

論文共五章,探討費茲傑羅的《夜未央》裡主角狄克(Dick Diver)以及其他角色在物質社會中心理層面的變化。論文第二章以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概念分析小說裡的道德議題。

 

蔡書璿著。〈童妮摩裡森《寵兒》中移置的形式〉(Forms of Displacement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中正大學外文系碩士班論文,2005

論文旨在討論摩裡森的《寵兒》裡充斥的移置(displacement)意向。論文第一章先說明小說裡關於黑人離散的敘述,接著於次章討論移置一事對於書中角色的影響,進而在第三章分析主角寵兒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以佛洛伊德之觀點將移置視為夢中一項用以壓抑不愉快記憶的自動檢查機制探討寵兒對於其他角色產生之影響。

TOP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