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唐恩 John Donne 1572-1631

I.        早年生活

A.     家庭背景

B.     求學過程

C.     與政治的淵源

II.     風雨三十年

A.     婚姻與家庭

B.     創作高峰

C.     聖職生涯

I.        早年生活

        約翰唐恩(John Donne)生於1572年一月四日至六月十九日之間,唐恩於文壇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獨特的寫作風格,與當時盛行詞藻華麗的佩脫拉克風格(Petrachan sonnets)迥異,將寓意複雜、運用獨特字彙的巧喻(metaphysical conceit),融入他的詩作、佈道辭、散文以及頌詩之中。其創作主要題材多圍繞詠神以及對人類與神之間關係。

A.     家庭背景

        唐恩的父親早逝,出身名門的母親帶著唐恩及其弟妹改嫁於在倫敦行醫的約翰西敏吉斯(John Syminges)醫師。畢業於牛津的外科醫生西敏吉斯對待他的繼子與繼女一如己出,對其教育與管教都相當重視。唐恩十二歲之前由家庭教師教導,教育上的啟蒙以及家庭教育都深受傳統天主教教義影響。

B.     求學過程

十二歲過後,唐恩進入牛津的哈爾特會堂(Hart Hall)就讀,期間他開始學習法文與拉丁文。對於唐恩三年之後深造之所,眾說紛紜,較可靠的說法是,唐恩可能進入牛津大學就讀,並且隨後轉往劍橋大學繼續深造。但也有說法是,唐恩跟隨其耶穌會教士的舅舅賈士柏賀伊伍德(Jasper Heywood)一同旅行。賀伊伍德後因從事地下耶穌會活動而被捕入獄,獲判流放海外。一般認為,這事對唐恩之後信仰的改變可能有所關連。

C.     與政治的淵源

        唐恩在賽維斯(Thavies)律師學院修習一年之後,1592年轉往林肯(Lincoln)律師學院繼續學業。約莫兩三年之後,傳言唐恩跟隨遠征考察探險隊伍浪跡天涯,當唐恩再回到英國時,他獲得湯瑪士依格頓爵士(Sir Thomas Egerton)的青睞,成為其機要秘書。此工作機會為日後唐恩對於外交事物及國家政治觀點有十分顯著的影響。

II.     風雨三十年

A.     婚姻與家庭

        1601年依格頓爵士的姻親喬治摩爾爵士攜女造訪,唐恩因而結識安摩爾(Ann More)並於同年十二月與芳齡十七的安摩爾在唐恩的三五好友見證下完婚。其後,摩爾爵士得悉此事不僅拒絕承認婚約的合法性,並且憤而將唐恩及其一干好友起訴使之鋃鐺入獄。唐恩為此遭依格頓爵士辭退,但之後與岳父摩爾爵士修好。唐恩與安•摩爾十六年的婚姻中,共育有十二名子女(其中五名不幸夭折),婚姻固然幸福,然而,婚後十多年之間,唐恩苦於待業狀態,對於其日漸擴大的家庭規模,唐恩家往往只能仰賴親朋好友的接濟。

B.     創作高峰

        悲苦的十年期間卻造就唐恩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他也因意象鮮活的詩文文采而受到羅柏特•多爾力爵士(Sir Robert Drury)的重視、請託其為愛女纂寫週年祭文。1611年唐恩受到多爾力爵士之盛情邀約,忍痛與當時正有身孕的愛妻與子女告別,前往歐陸進行外交訪問。期間,唐恩著名的告別辭:節哀篇”A Valediction: Forbidden Mourning”),即是發抒其與妻小分別憂傷的情緒之作。

C.     聖職生涯

        歐陸之旅歸來後,唐恩於1615年接受英皇詹姆士一世任命聖職。同年,唐恩接受與之關係深遠的劍橋大學頒發神學博士榮譽學位。1617年,唐恩受喪妻之痛,詩作辭令之中充滿傷懷,也因此唐恩此後將所有心力投注於英國國教的神職中。1619年,唐恩獲派駐德大使教堂神職,隨後於1621年再獲任聖保羅大教堂首席主教。唐恩最後一次對宮廷發表佈道於1631年,雖然當時體力孱弱,病入膏肓的唐恩明白這將是最後一次佈道,一如以往,其優美、意境深遠的啟示佈道辭「死之決戰」(Death’s Duel,卻為其生涯留下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