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歷史與台灣國家主體建構︰以侯孝賢為例

Provider: Kate Liu / 劉紀雯

前言︰在十九世紀前﹐歷史與文學同屬Literature。二者向來就有糾葛﹐也有許多比較二者異同。 如亞里斯多德《詩學》︰"...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historian speaks of what has happened, the poet of the kind of thing that can happen.  Hence also poetry is a more philosophical and serious business than history; for poetry speaks more of universals, history of particulars."

1.但是後現代歷史文學﹐如同後現代主義﹐質疑大敘述(它的虛構--文飾、掩蓋或扭曲--以及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寫實主義、認知主體的完整單一性﹐凸顯多元小敘述和語言的建構性。

如歷史後設小說﹐為了顯示歷史的建構性與傳統歷史的盲點﹐

  1. 質疑歷史真相再現:
    • 將歷史與虛構並列﹐或將歷史文本化︰《戲夢人生》、《高砂百合》、The Book of Daniel
    • 改寫歷史︰如︰平路的《行道天涯》、Maxine Hong Kingston China Man
    • 呈現歷史不解之謎︰John Fowles 《法國中尉的女人》、SKY Lee Disappearing Moon Cafe
    • 呈現歷史書寫(或敘述者﹚的錯誤︰Graham Swift Water Land, Salman Rushdie Midnight's Children
  2. 質疑歷史的大敘述或單線敘述:
    • 呈現多元歷史︰《高砂百合》
    • 不呈現時代英雄﹐而呈現歷史中的邊緣人物;(許多後殖民與女性小說﹚
    • 呈現角色與歷史之間、國家歷史與個人歷史的多重互動關係;如Salman Rushdie Midnight's Children; Margaret Atwood's The Robber Bride
    • 呈現現在與歷史的互動.凸顯了解歷史的現在角度。
2.後現代大眾文化中歷史的風靡
  1. 懷舊風︰服飾、裝潢(Pop Art 的流行)、電影(《人間四月天》、《夜奔》、Back to Future, Blue Velvet, Hot Shot
  2. 虛擬歷史︰《阿干正傳》、Blade Runner
  3. 歷史快速呈現︰SNG, 歷史上的今天﹐各種20 世紀的回顧﹐當代的歷史敘述。

TOP

I. 傅柯的後現代歷史觀

II. 結合傅柯與Homi Bhabha 的國家敘述理論(Bhabha, Homi. "DissemiNation: Time, Narrative, and the Margins of the Modern N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nation as narration there is a split between the continuist, accumulative temporality of the pedagogical, and the repetitious, recursive strategy of the performative.  " (145).  "The pedagogical founds its narrative authority in a tradition of the people, .  . .encapsulated in a succession of historical moments that represents an eternity produced by self-generation.  The performative intervenes in the sovereignty of the nation's self-generation by casting a shadow between the people as 'image' and its signification as a differentiating sign of Self,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of the Outside.    (146-47)
國家歷史敘述中也有分裂四散的話語和聲明﹐也有可以提供不同詮釋的符號.分裂四散的話語和符號可以建構國家想像主體。

III.侯孝賢的台灣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

三部影片時間重疊︰

  1. 悲情城市》︰1945-1949 (實際涵蓋時間更廣)
  2. 戲夢人生》︰台灣割讓給日本人﹔1910李天祿出生-台灣光復。
  3. 《好男好女》︰1937 蔣碧玉認識鍾浩東﹐1940 赴大陸。-1949 被捕﹐-1950 年十月十四日鍾浩東被殺﹐臨刑前〈幌馬車之歌〉響起。


  三部影片符號的重疊︰李天祿、〈幌馬車之歌〉、弟子戲、流氓(世家)、吃飯

I.《悲情城市》

  • 二二八歷史書寫之爭論﹐看出歷史可以提供的多重詮釋︰
    1. 陳儀的詮釋﹐為何會開始濫殺無辜?
    2. 官方史料有無完全公開
    3. 官方史料和早期口述歷史的正確性。
    4. 二二八建構台灣主體。
       
  • 本電影歷史脈絡看二二八論述的分歧︰台灣電影的重要轉捩點﹐《新電影之死》
     

    國家歷史與主體建構的議題︰

    • 本片的時間錯置(搜山應該是在50 年代韓戰爆發之後)與使用雙重敘述主線為的是規避二二八主題?林家兄弟生活﹐寬美與文清的愛情故事﹐牽扯到知識份子的反動與二二八屠殺
      • 歷史電影形式與目的片頭、片尾提供歷史感、提出多重故事、多重話語﹐以將二二八脈絡化﹐呈現省籍衝突的可能原因(官商勾結、民不聊生︰缺電、缺米)﹐駁斥「二二八事件為少數暴民的暴動」之說法。
    • 分歧、被顛覆的國家符號、多元話語與認同
      • 平劇、醫院、學國語、陳儀的廣播.
      • 國旗
      • 流亡三部曲
      • 祖國 ︰「生離祖國,死歸祖國,死生天命,無想無念」、「當我已死﹐我的人已屬於祖國美麗的將來。」
      • 有階級之分的方言︰上海話、日本話、台灣話、廣東話、國語﹔文清︰「台灣人」
      • 代表文明的日本人和由日本傳來的西方文化︰如︰少女自殺引起明治維新、羅蕾萊、〈幌馬車之歌〉
      • 小上海、朝鮮樓
         
    • 斷裂的國家歷史
      • 林家︰林阿祿、林文雄、文森、文良、文清
        (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五十一年.林文雄在八斗子的女人﹐生下一子取名為林光明。」

        文雄︰「法律是他們在設的﹐咱們本島人最可憐﹐一下什麼日本人、一下什麼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就沒人疼。」)
      • 弱勢的聲音︰文清的書寫、寬美的日記與信
        e.g. 「阿謙已經長牙了﹐笑的神情很好﹐眼睛很像四叔.…九份開始轉冷了﹐芒花開了﹐滿山白濛濛﹐像雪。」

TOP

II.《戲夢人生》
  • 李天祿回憶錄與電影之不同︰
    1. 起訖點不同︰回憶錄以李天祿加入布袋戲為始﹔對麗珠的說法稍有不同﹔敘述不止於光復(李天祿有敘述他的二二八經驗)。
    2. 李天祿在書中和在片中對他生命中的女人(尤其是麗珠)的詮釋不同。
    3. 電影著重點︰
        1.李天祿生命的坎坷與堅毅﹔對命運的看法﹔
        2.李和不同政府之間的關係。藉此呈現主題戲夢人生:人生如戲﹐每個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政治也是舞台﹐每個政府都沒兩樣﹐戲照樣上演。
        3.藉李天祿對不同政府台灣光復(人民去敲日本飛機賣錢來演戲)的看法﹐暗喻台灣多元的國家主體。整部電影雖然重點在李一人﹐卻因此呈現了非官方多元國家主體。其中李的兒子捕香魚的段落也呈現了台灣人的後殖民思想(香魚這麼貴重的魚連台灣人的餌都吃﹐日本人要戰敗離開了。)
  • 電影的後設成份
    1.李天祿的口述和電影虛構演出交錯。李天祿的敘述時而在前﹐時而在後﹐使觀影者恍似直觀過去生活﹐又發現全為歷史建構。
    2.呈現說故事的人﹐呈現戲劇的台前、台後。
    3.並運用布袋戲﹐弟子戲等不同呈現顯示戲劇舞台如何受政治舞台影響。

TOP

III.《好男好女》
  • 電影的後設成份
    • 角色戲內和戲外的戲。
    • 兩條情節的重疊。
       
  • 兩種迫害的平行與交錯:
    • 平行政治迫害﹐梁靜所遭遇的性別迫害與監視。
    • 交錯:      女演員梁靜道出冷靜的歷史詮釋(「韓戰爆發﹐大量美援來台﹐歷史因此轉向。」)
                  2.尤其到片尾﹐梁靜對著電話聽筒邊哭邊唱的歌﹐接到鍾浩東被處死的情節.直指出兩種白色恐怖的相似處。(剝奪自由﹐動輒得咎﹐人命不值錢.)

                  3.最後出外景﹐戲中年輕人唱的歌﹐好像唱出梁靜的出路。(「離開悲哀的昨日﹐歡樂的明日向我們走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