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作家  /  Arundhati  Roy  阿蘭達蒂 . 洛伊
Arundhati  Roy
阿蘭達蒂 . 洛伊
圖片來源:http://website.lineone.net/~jon.simmons/roy/index.htm
主要文類:Others
資料提供者:Pin-chia Feng (馮品佳);Kate Liu(劉紀雯)
關鍵字詞:World Literature in English Course 2000

2009/7/15 馮慧瑛  撰稿

阿蘭達蒂˙洛伊

Arundhati Roy

一.      生 平簡介

二.  小說《微物之神》(God of the Small Things)的迴響

 三.  洛伊的社會運動

四、洛伊的政論作品

五.  結論

洛伊作品書目

參考書目

 

一.      生 平簡介

 

洛伊(Arundhati Roy)於1961年出生在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邦(Meghalaya)的首都西隆(Shillong),父親為孟加拉族的印度教徒,在阿薩姆地區的茶 園工作,母親Mary Roy則出身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的敘利亞基督教(Keralite Syrian Christian)家族,是赫赫有名的女權運動家,曾為了抗議敘利 亞基督教遺產法的不公平規定上訴法庭,並設立著名的實驗學校Pallikoodam School。在父母離婚之後,洛伊與弟弟Lalit隨著母親回到喀拉拉的娘家。洛伊十六歲離開喀拉 拉,住在德裡某廢墟的一間錫皮小屋裡,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以販賣空酒瓶為生,六年後她才再度與母親重逢。

而後洛伊就讀德裡建築設計學院,認識第一任先生Gerard DaCunha,其為洛伊建築系的同學,兩人婚後一同離開學校, 並遷移到果阿(Goa),在海邊賣過七個月的蛋糕,後來洛伊再度回到德 裡,兩人結束了四年的婚姻關係。之後洛伊陸續做過各式工作,包括有氧舞蹈老師。而就在騎著腳踏車到國家都市研究所工作的途中,洛伊遇到電影導演Pradip Krishen,後者成為她第二任先生,洛伊隨之踏入電影製作行 列,並在Krishen所執導的Massey Sahib首度演出。而後兩人更曾計畫合作拍攝連續劇Bargad(榕樹),最後因為製作公司財務危機而被迫終止, 終於在1988年兩人又再度合作拍攝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洛伊除了負責撰寫劇本外,也擔任劇中要角Radha

TOP

一.      二.   小說《微物之神》(God of the Small Things)的迴響

 

洛伊(Arundhati Roy)這個名字應該是1997年最響亮的名字之一,不但名列《人物》雜誌所挑選 的「1998年度全世界五十位最美麗的人」之一,更從一個住在 印度德裡的「鄰家女孩」成為世界各國鎂光燈的焦點,這是她在三十七歲完成的第一本小說《微物之神》所帶來的效應。這本小書出版兩個月後就已在二十多個國家 發行,同時登上倫敦《週日時報》(Sunday Times)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出版五個月銷售量就超過三十五 萬本印刷,更為她贏得1997年英國布克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布克獎的印 度當地作家及印裔女作家。這本小說一出版即為她賺進約五千萬盧比,但也為她帶來兩個官司,一是馬克思黨領導員E. M. S. Nambooridipad指責她混淆事實;另一則是敘利亞基督徒律師Sabu Thomas將小說的最後一章節影印後向法院提告,控訴洛伊的 小說是猥褻的、腐化人心和敗壞社會風俗的。

 

此外,在印度獨立五十週年,第一本由印度當地作家 獲得英語文學最高殊榮的布克獎,讓許多人士質疑其中是否隱含著政治運作。在布克獎頒獎典禮之後,批評的聲浪亦陸續出現,多位評論家將這本小說與魯西迪(Salman Rushdie)的作品作比較,認為洛伊的這本小說是「重疊之 作」,更以為英語文學中有魯西迪在描寫印度,即已足夠。當Reena Jana訪問洛伊時提及,在慶祝印度獨立五十週年之際,許 多人都在問:「在今天『印度小說家』是什麼意思?『印度』又是什麼意思?」洛伊對這些問題感到不悅,因為她認為印度不只有一個語言、一種文化或一種宗教, 也不只有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根本無法畫出一條線來定義:「這就是印度。」她認為這種問法是一種簡化的做法。

 

對洛伊而言,在印度有許多界線逐漸模糊,數個不同 世紀的印度同時並存於現在。而在她自小成長的喀拉拉,亦即小說的主要地域背景,這種界線交錯的情景尤其明顯,洛伊表示喀拉拉是一個基督教、印度教、馬克斯 主義和伊斯蘭教等不同宗教信仰同時並存的地方,這些信仰彼此互相刮摩擦拭。而對於這樣一本描繪人性的小說來說,沒有任何地方比喀拉拉更適合作為小說的背 景。如同小說的雙胞胎艾斯沙(Estha)和瑞海兒(Rahel),洛伊在成長過程中不僅清楚感受到不同文化並存 於她的生活中,也由於母親以失婚女兒的身份帶著她和弟弟寄居於娘家,讓她同艾斯沙及瑞海兒一樣生活於家族社群的邊沿。洛伊表示這種邊沿經驗有兩種效應,生 活在邊沿讓他們時常處於傳統社群所提供的保護層之外,使得他們必須面對更多危險和不確定性,然而在另一方面,卻也讓他們有更多機會遇到住在其他社群邊沿的 人,得以跨越邊沿與其他社群的人交流。而這本小說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即是這種邊沿位置的雙重效應,洛伊在小說中將一個強調人際分野的傳統社群置放在一個各 種文化彼此交錯的地方,即是要凸顯包括階級、性別、種族、宗教等各種分隔人際關係的疆界如何荒謬且粗暴地分化著人類社會。

 

這本小說另一個引起評論家議論的部分是在於語言, 多位評論家質疑洛伊為何要使用英語撰寫這部小說。在接受Amazon的訪談時,洛伊針對這個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她認 為有很多印度作家選擇以英語寫作,是因為通行於全印度的唯一共通語言就是英語,而且全印度說英語的人口比英國說英語的人口還多,印度所有規模較大的報紙亦 皆是以英語發行。洛伊表示在她年紀大到能夠自己選擇語言之前,英語早已是大人為她選擇的語言了。而對許多印度人而言,英語亦是必備的工具,但是因為大多數 的印度人都會說二至三種語言,因此當他們彼此交談時,每個人都任意選擇想用的語言,這種不同語言交錯替換的談話方式,不僅讓對話成為一種無政府狀態,也影 響了英語的用法,而為了讓英語能夠充分描述出自己的故事,在使用英語時他們也想盡辦法駕馭這個語言,也因此使得印度英語呈現出不同於英國人或美國人所使用 的英語。

 

洛伊在這本小說中也表現出這種想要駕馭英語的慾 望,透過艾斯沙和瑞海兒將英文字反唸或是任意將兩個英文字結合後拆解成兩個新字,以玩弄英語的拼字,如An owl變成A Nowl,這種對英語的實驗用法主要是要表現出印度英語的 獨特性。再者,這種語言的特殊用法也受到她所學的建築設計所影響,洛伊表示在建築時,有些設計的主題、花樣或曲線會不斷重複,她認為寫作也是如此,對她而 言,文字、標點符號與段落掉在書頁上的方式即是「語言的繪圖設計」(the graphic design of the language)。那也就是為何艾斯沙和瑞海兒的文字與思考會這 麼像遊戲一樣,而正因為洛伊對英語文字的這般戲耍,讓這本小說甫出版即深受注意與討論。
 

TOP

一.      三.  洛伊的社會運動

 

洛伊不僅在小說中表達對弱勢族群的關懷,批判當權 者的權力運作犧牲了弱勢族群的權益,在現實生活中,洛伊亦實際參與許多社會運動,其中最受矚目的是針對中西部大型水壩興建計畫和印度當局於拉賈斯坦邦(Rajasthan)試射核彈的抗爭行動。洛伊甚至將布克獎的獎金與 《微物之神》的權利金捐給非政府組織Narmada Bachao Andolan,並且親自參加反對興建Narmada水壩的抗爭遊行,還因此遭到法院判刑入獄一天。

 

洛伊對政治霸權的批判並不只停留在印度,她也針對 國際情勢方面提出許多尖銳的評論,她主要譴責美國政府所表現的新帝國主義行徑,尤其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對伊拉克發動的戰事。洛伊強烈批評美國挾著反恐活 動為由進攻阿富汗,她特別指出美國以前曾援助塔利班政府,另外,美國亦仍支持北方聯盟,而北方聯盟的行徑與塔利班政府並沒有太大差異。她直指美國政府的實 際目的並非要維護世界和平,推展民主政治,而是要圖利武器工業和石油業。美國布希總統於2006年訪問印度時,她亦鋌而表達強烈的批評。

 

20068月洛伊簽署了由Steve Trevillion所寫的譴責信,指出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攻擊乃是「戰 爭犯罪」,以色列只是一個「恐怖政體」。20073月由Queers Undermining Israeli TerrorismSouth West AsianNorth African Bay Area Queers等團體發起一封公開信對「舊金山同志影展」(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LGBT Film Festival)的主辦單位Frameline施壓,使其切斷與以 色列政府的任何合作關係,有一百餘位藝術家和作家參與簽署,洛伊亦名列其中。

TOP

四、 洛伊的政論作品

 

而在洛伊出版《微物之神》之後,讀者翹首企盼她的 新作,然而洛伊並沒有如讀者預期地繼續創作小說,而是開始發表散文作品評論印度社會與國際情勢,1997年後其散落於各報章雜誌的政論作品集結成書,陸續 於國際間出版,其中較為重要的作品如下:

 

The Cost of Living:本書除了收錄批評Narmada水壩興建計畫的文章之外,後半段亦收錄數篇文章討 論印度核彈的意義,其中包括「The End of Imagination」這篇情文並茂的經典之作,她在文中強力批評印度政 府的核武策略,表示試射的這顆核彈是「終極殖民者」及「最反人道的邪惡之物」。

 

Power Politics:在本書中,洛伊討論的議題主要為世界經濟的全球 化,藉著檢視由美國能源公司所獨攬的印度電力供應系統和迫使數十萬居民遷離的大型水壩興建計畫,嚴厲批判全球化經濟發展中的權力政治。

War Talk:本書描述全球軍事、宗教、種族等暴力的高漲,反 對印巴之間的核武競技、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所發生的伊斯蘭教徒恐怖屠殺事件和美國不斷擴張 的反恐戰爭。

 

The Checkbook and the Cruise Missiles:此書收錄四次洛伊與David Barsamian的對話內容,Barsamian為尖端電台的製作人,他們的對話始於20019月的恐怖攻擊,並繼續追蹤美國對伊拉克所採取的軍 事制裁行動。

TOP

一.     五.  結論

 

誠如洛伊在劇本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的前言中所表示的,她到目前為止的所有寫作,不論 是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電影劇本、小說或政治評論,皆是在磨練她個人思考或觀看世界的方式。無論是她的文學創作或政論作品,其實皆多少表達她個人對政治的 看法,包括對階級或性別之權力運作的批評和對弱勢族群或跨越疆界等主題的關注。雖然她在社會運動與政治評論中所發表的言論時常引起不同立場者的批判與指 摘,但是誠如Virinder S. Kalra在討論離散文學時所指出的,洛伊因為擁有多重語言 能力,並且在印度境內都市間遷移,而讓她的作品帶有些許離散意識,但是洛伊不像其他離散作家游離於境外,而是選擇持續以敏銳的筆鋒批評社會政治不公義的權 力運作,並挺身站在抗爭活動的前線,這也是身為作家的洛伊最獨特之處。

TOP

洛伊作品書目:

 

Roy, Arundhati.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7.

Roy, Arundhati.  The Cost of Living.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99.

Roy, Arundhati.  Power Politics.  Cambridge: South End Press, 2001.

Roy, Arundhati.  The Algebra of Infinite Justice.  London: Flamingo, 2002.

Roy, Arundhati.  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Delhi: Penguin Books, 2003.

Roy, Arundhati.  Come September: In Conversation with Howard Zinn.  Oakland: AK Press, 2003.  CD.

Roy, Arundhati.  War Talk.  Cambridge: South End Press, 2003.

Roy, Arundhati.  The Check and the Cruise Missile: Conversations with Arundhati Roy .  Cambridge: South End Press, 2004.

Roy, Arundhati.  Public Power in the Age of Empire.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2004.

Roy, Arundhati.  An Ordinary Person's Guide to Empire.  Cambridge: South End Press, 2004.

Roy, Arundhati.  Field Notes on Democracy: Listening to Grasshoppers.  Chicago: Haymarket Books, 2009.

TOP

參考書目:

 

「Arundhati Roy.」  The South Asian Women's NETwork.

Jana, Reena.  「Winds, Rivers & Rain.」

WordsWorth Books.  「Wordsworth Interview with Arundhati Roy.」 

TOP

 

Arundhati Roy

Pin-chia Feng and Kate Liu

 Her Life

 Social Background

   
 Her Life
 
  • born as Suzanna Arundhati Roy on 11/24/1961
  • mother--Mary Roy (Christian)--a well-known social activist, ran an informal school (Corpus Chrisiti )
  • father (a Bengali Hindu tea planter)
  • uncle--George Issac (owned the Palat Pickles--the slogan: ''Emperor in the realm of taste'')
    ( example from the novel: Chacko as Pickle Baron)
  • feeling of insecurity because of the broken marriage-- ''on the edge of the community''
      ( example from the novel: the children's view about happy moments ''beads on a (somewhat scanty) necklace'' p. 60)
  • left home at 16 and lived in a squatter's colony in Delhi
  • The Delh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marriage (Gerard Da Cunha)--divorced after 4 years
  • a role in Massey Saab
  • The Banyan Tree--TV series
  • screenplay--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Electric Moon
  • a critique of Bandit Queen, after which she retreated from the TV industry and focused on writing The God of

TOP

 Social Background
 
  • Syrian Christian Community
    -- less than 5% of Indian's population
    -- more than 1/3 in Kerala are Christians
    -- the Syrian Church is one of the oldest branches of Christianity--came to India with St. Thomas in  52 CE.
  • Marxism in Kerala
    ''The first Communist government in the world was elected in Kerala in 1957, and from then on it became a big power to contend with. I think in '67 the government returned to power after having been dismissed by Nehru, and so in '69 it was at its peak. And it was as if revolution was really just around the corner.''-- Arundhati Roy
     
  • Women in Kerala
    -- Relative freedom for women in Kerala
    -- assertive, energetic, courageous women
    -- instances of patriarchal oppression

    (example from the novel: 
    Mamachi-- her talent music and making pickles, 
    Ammu -- her activeness in arranging her own marriage and later in divorce, 
    Baby Kochama -- a caricature of a woman who is enslaved by both patriarchy and colonialism)

     

TOP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