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樂園

主題分析 

《失樂園》的主題涵蓋範圍甚廣,主要關於君主專制與忠誠、善與惡、愛與慾望、欺騙與誘惑、墮落與救贖。而密爾頓分別從文學、宗教和政治三種不同的角度去闡揚這些主題。在文學上,密爾頓企圖延續古希臘羅馬以來的史詩傳統 (epic tradition),但他在題材選擇和角色配置方面又顯然批判這個傳統。在宗教上,密爾頓以聖經《舊約全書》(The Old Testament)的《創世紀》(Genesis)篇前三章為主,重新詮釋人類墮落的前因後果,而其癥結則在於上帝的預知(foreknowledge)與人類自由意志(free will)的認知落差。在政治上,密爾頓則暗喻當時君王與革命軍對抗的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與之後的王政復辟(Restoration)。

 

史詩傳統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密爾頓的《失樂園》沿襲自古希臘羅馬以來至文藝復興時期的史詩傳統,主要有下列幾項特色:

一、作品從故事中段開始敘述(in medias res)。所以《失樂園》一開始,其實天堂大戰已結束,撒旦(Satan)和其他墮落天使(fallen angels)已被打入地獄。

二、故事的前段由一個角色以回憶(flashback)的方式補述。《失樂園》從第五卷到第八卷,由天使拉斐爾(Raphael)藉著傳達上帝旨令的同時,向亞當(Adam)述說天堂大戰的始末、地獄的形成、與人類新世界的創造。

三、作品開宗明義即道出主題,而詩人也會召喚謬司女神(Heavenly Muse)助他寫作。密爾頓在《失樂園》第一卷即表示這部作品是關於『人類初次違反上帝禁令』("Of man's first disobedience"),而他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an")。

四、作品內容有偉大的戰役,也有動人的愛情故事。《失樂園》不但描述史上第一場戰爭,亦即上帝與撒旦的奪位/保位之戰,也描述史上第一對夫妻亞當與夏娃(Eve)的相知相戀。

五、超自然力量頻頻介入人間事務。神與魔鬼的對戰拉鋸,使人類成為兩者角力的棋子。

六、預示未來。傳統史詩作品如荷馬(Homer)的《奧德賽》(Odyssey)及維吉爾(Virgil)的《伊尼德》(Aeneid),主角皆有被引領到陰間看到未來歷史的情節。而密爾頓則將向亞當啟示未來的角色轉換成天使米迦勒(Michael),且場景也從陰間改成伊甸園(Eden)最高的山頂。在那兒亞當目睹人類子孫的未來與得到救贖的希望。

七、直喻(simile)的運用。例如密爾頓以落葉("autumnal leaves")比喻敗戰後的墮落天使,以蜜蜂("bees")比喻他們振翅高飛、數量眾多的情景。而以狼("wolf")比喻撒旦潛入伊甸園的鬼祟與不懷好意。

 

另一方面,密爾頓也批判了史詩傳統。

傳統史詩作品通常以某一段特定時空下的戰事及某一群特定英雄為主。但《失樂園》卻呈現天堂、地獄與人間三個不同的時空,同樣善與惡的永恆戰役。整部作品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到四卷以撒旦為主,關於他的矢志復仇,他的專制與領導才能,與他選擇與邪惡為伍,因而日益墮落,內心不為人知的痛苦。對許多讀者如浪漫詩人布雷克(William Blake)及雪萊(Shelley)而言,撒旦可能是《失樂園》裡真正的英雄,但密爾頓顯然企圖對傳統的史詩價值觀重新作一番審視與定義。

撒旦式的英雄主義和第五到八卷的天使亞必迭(Abdiel)、與聖子(God the Son)恰成對比。亞必迭雖為一低階天使,卻能在群敵環伺的情形下表現出無畏無懼的的勇氣,與對上帝執著如一的忠誠。他甚至敢在天堂大戰單挑撒旦。而聖子在面對犯錯的人類時,能表現出慈悲為懷的心胸,願捨身為其罪而死。在面對刻意為惡的撒旦時,卻能義無反顧披上戰袍,捍衛天堂的和平。亞必迭的勇氣與聖子的無私,與撒旦的妒怨和驕傲成為強烈對比。

第九到十二卷則把重心移到亞當和夏娃身上,刀光劍影、兵戎相向的史詩戰場轉變成慾望與誘惑、坦承與欺騙的道德戰場。在傳統史詩中,戰敗的英雄失去的是寶貴的生命與個人的榮耀,但亞當和夏娃失去的卻是人類在伊甸園的永生與快樂。雖然同樣因為慾望而墮落,亞當和夏娃之所以異於撒旦,是因為他們能從懺悔中尋求救贖。而密爾頓似乎也預言,這樣一場善與惡的戰役在人類歷史終將不斷上演,《失樂園》的史詩戰役,並未因為人類被逐出伊甸園而歇止。

<TOP>

自由意志

在聖經《舊約全書》的《創世紀》篇裡,亞當與夏娃違反上帝的禁令,偷吃善與惡的知識樹果實(The Tree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終至墮落。密爾頓以這個故事為藍本,闡述他關於知識、慾望、與自由的看法。

人類偷吃知識樹果實的動機乃在於慾望,冀求可以得到像神一樣的智慧。在此之前,亞當與夏娃並無辨別善與惡的觀念。但吃了果實,有了知識之後,他們卻必須從『惡』中去瞭解『善』的存在。偷吃果實並非罪不可恕,但因慾望驅使而造就惡的行為,卻是人類墮落的元凶。

然而,一個宣稱慈愛的上帝,是否就因亞當與夏娃轉念之差所犯下的錯誤,而要求其世世代代的子孫承受兩人留下來的罪與處罰?密爾頓於是企圖以《失樂園》『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闡明人類並未得到不公平待遇,其關鍵就在於上帝創造人類時,已賦予人類自由意志選擇其作為。

上帝雖有預知(foreknowledge)的能力,但不干涉亦不掌控宇宙所有事物的發生。人類在面對誘惑時,有選擇接受或拒絕的自由。所以夏娃在撒旦巧言令色的蠱惑下『選擇』被說服,而亞當在知道夏娃偷吃禁果後,不但沒有嚴詞譴責她,反而『選擇』與她禍福與共、一起墮落。

人類以他的自由意志選擇墮落。上帝的處罰,只是為了彰顯其有罪必罰的公平正義(Justice),並沒有對人類特別嚴苛。相反地,撒旦亦以其自由意志選擇叛亂,而上帝即使預知一切,並沒有防止其發生 ,而是在撒旦墮落後,給予應有的懲罰,將他打入地獄受苦。密爾頓所欲強調的是上帝雖全知全能、創造萬物,卻不影響世界的運行。人類要為自己的行為錯失負責。

<TOP>

君王與革命軍對抗

《失樂園》的主題又與當時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和革命軍之間的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與之後的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的王政復辟(Restoration)有著密切的關係。

許多讀者會把密爾頓與撒旦聯想在一起,因為兩者都是代表反對君主的革命勢力。撒旦謀反上帝在天堂的王位,而米爾頓則是先後反對查理一世與二世的專制。

然而,撒旦並不是密爾頓認同的革命英雄。他打著推翻上帝獨裁者的口號鼓動其他天使與他一起叛變,事實上卻是為了滿足他自己成為真正獨裁者的野心。在他的勇氣與領導才能以外,密爾頓亦突顯了他自私、妒忌與邪惡的性格。他的傲慢讓他無法理解,服從慈愛的上帝並非一種約束,而是真正的自由與喜樂。

相較於撒旦自稱有推翻上帝、繼承王位的權力,密爾頓以聖子為例,說明成就真正君主應有的條件。聖子之所以被聖父(God the Father)封為天使之王(Lord of angels),並非因為他擁有神所賜與的繼承權(divine right),而是因為他以實力(merit)證明他有統御天堂的能力 。他在天堂大戰將撒旦及他的黨羽打入地獄。又奉聖父之命,以六天的時間創造新世界。他以超越眾天使的能力證明他的王位繼承是合法且合理。

而密爾頓似乎也有以天堂比喻人間,暗諷世間王室繼承人(如查理一世及二世)只因世襲制度而貴為君主,卻專制獨裁,沒有能力也沒有建樹。 然而,在當時風聲鶴唳的情況下,代表革命勢力的密爾頓也只能以隱諷的方式抒發他的看法。畢竟《失樂園》最後的勝利在於代表君主的聖子與聖父這邊,而代表革命軍的撒旦也只能繼續在地獄沈淪受苦。

<TOP>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