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ne Hsieh/謝怡秀 |
|||||||
![]()
|
|||||||
![]() |
|||||||
安東尼歐 • 薩列瑞從小對音樂特別敏銳,不願與商人父母一樣甘於平淡,默默無名,在十六歲時便向神祈禱,在心中與祂訂了一份神聖的契約 – 希望神讓他成為偉大的作曲家,取得名利,他則發誓以創作樂曲歌頌神的恩典作為回報,果不出其然,不久後,薩列瑞即有機會學習音樂、進入宮廷,獲得了皇帝的賞識,之後還成為宮廷教堂首席樂師,薩列瑞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神聽見了他的聲音,因此嚴以律己、努力創作,持續遵循他與神的交易。一天,歐洲的音樂神童沃夫崗 • 阿瑪迪斯 • 莫札特來到了維也納,年僅二十五歲的阿瑪迪斯此時已是家喻戶曉的作曲家,因授命創作一部德語的喜劇而來到音樂之都。第一次見到阿瑪迪斯,薩列瑞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因為就在他深受阿瑪迪斯的音樂感動並認定這就是上帝之音的同時,他也認清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的獨特叛逆性格,阿瑪迪斯是個輕佻、不合傳統禮節的大頑童,相較於薩列瑞的循規蹈矩、默默耕耘、極度壓抑,阿瑪迪斯的個性與他簡直是南轅北轍,阿瑪迪斯的音樂天才在薩列瑞的眼裡從此形成了一個眼中釘,薩列瑞將阿瑪迪斯的天才視為上帝拒絕他的請求,甚至是種諷刺,因此憤而向上帝下了戰書,他認為阿瑪迪斯是上帝的寵兒,所以才能創造屬於天國樂園的音樂,傳達上帝的福音,薩列瑞宣誓要毀掉這個上帝的代言人,從此開始計畫摧毀阿瑪迪斯的陰謀。
阿瑪迪斯到了維納斯沒多久就娶了他的青梅竹馬康絲坦茲(婚前阿瑪迪斯和薩列瑞的愛徒凱特麗娜曾有過曖昧關係),並開始他的音樂創作生涯,因為薩列瑞的從中阻撓,阿瑪迪斯逐漸失去表演的舞台,經濟逐漸陷入困頓,甚至還與他最後的幾位家教女學生傳出緋聞,康絲坦茲為了幫助阿瑪迪斯,暗自向薩列瑞求救,希望薩列瑞為阿瑪迪斯在宮廷內安排一份工作,穩定他們的生計,薩列瑞趁機誘惑康絲坦茲,企圖沾染有夫之婦,天真的康絲坦茲還將阿瑪迪司的劇作手稿親自送給薩列瑞,希望他能瞭解阿瑪迪斯的才能,幫他引見,但最終未果,就連後來『費加洛』的演出,宮廷的其他大臣也從中破壞,不想讓阿瑪迪斯受到皇帝的賞賜,以皇帝規定音樂劇中不能有芭蕾舞蹈為由,刪除『費加洛』的部分劇本,因阿瑪迪斯堅持不刪,還以不能上演作為要脅,最後因皇帝親臨採排現場,發現音樂劇的缺陷,才得以及時挽救,讓該劇碼完整如期演出,但因許多大臣的嫉妒,怕行事風格與眾不同的阿瑪迪斯受寵使得他們失寵,連同薩列瑞從中作梗,使得『費加洛』草草上演幾場便無下文。 |
|||||||
![]() |
|||||||
1. 本劇雖以舉世聞名的阿瑪迪斯為名,但書中主角是英年早逝的阿瑪迪斯嗎?還是晚年悽涼的薩列瑞 ? |
|||||||
2. 聖經中該隱與亞伯的故事,似乎可與本劇相互呼應,試討論該故事母題與本劇的關係。 |
|||||||
3. 彼得謝弗在劇本中呈現出對神不同的看法,有些看法甚至呈兩極 ( 尤其是薩列瑞與神之間的約定 ) ,試就其討論之。 |
|||||||
4. 全劇緊扣薩列瑞和神的宣戰,你認為最後是誰贏了這場戰爭 ? |
|||||||
5. 阿瑪迪斯在聽到父親死訊時相當自責、懊悔不已,薩列瑞趁機向他伸出援手,甚至表示希望阿瑪迪斯將他當成父親,但結果未竟,試針對此三名角色的父子關係討論之。 |
|||||||
6. 為何薩列瑞要假裝與阿瑪迪斯親近,他只是為了贏得阿瑪迪斯的信任嗎 ? 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 |
|||||||
7. 彼得謝弗介紹音樂神童阿瑪迪斯出場的方式相當引人入勝,該幕可說是本劇以悲劇收場的主要關鍵,試就該幕討論薩列瑞為何忌妒、甚至是至阿瑪迪斯於死地的原因。 |
|||||||
![]() |
|||||||
![]() |
|||||||
A: 本劇以薩列瑞為敘述者,回溯他與阿瑪迪斯之間的恩怨情仇,彼得謝弗以細膩的手法呈現薩列瑞對阿瑪迪斯的複雜情感,以阿瑪迪斯的音樂天賦襯托平庸薩列瑞的悲劇,薩列瑞的嫉妒、仇恨與痛苦隨著阿瑪迪斯的光芒而加深、增厚,因此主角明顯為薩列瑞,若以心理分析來解讀阿瑪迪斯與薩列瑞的關係,可將阿瑪迪斯視為薩列瑞的自我(ego),薩列瑞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壓抑自我,但是在阿瑪迪斯(也就是自我)出現後,薩列瑞的人格產生分裂,一方面他希望再次壓抑,但另一方面他卻藏不住自我的膨脹,而這個劇本便以薩列瑞自我與超我的拉鋸戰為主軸,持續發展,因此阿瑪迪斯扮演的應是薩列瑞自我認同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以及本劇的主要配角。 |
|||||||
![]() |
|||||||
A: 亞當與夏娃的兩個小孩分別為農夫該隱與牧人亞伯,一天兩兄弟分別將他們的收穫成果獻給上帝,結果上帝選擇了亞伯豐盛的供物,該隱相當的不滿,認為他的努力成果不被上帝眷顧,因而心生嫉妒,憤而殺了亞伯,薩列瑞就像該隱,他認為自己的循規蹈矩、辛勤耕耘能換得上帝的獎賞,但卻被上帝拒絕,因此計謀迫害上帝的寵兒阿瑪迪斯,使他懷才不遇,英年早逝。這兩個悲劇的主要起因是源於一種『交易』概念,他們並非誠心信仰,而是有所謂而為,在自以為是的在利益交換關係當中,若失去平衡,便會產生一種報復心態,因為認為自己的辛苦付諸流水,從而希望以另一種形式彌補,但這種關係並不符合宗教信仰的原意,該隱與亞伯的故事在聖經中的意涵是誠心的信仰,而不是利益的交換,薩列瑞與上帝一開始的關係便不正常,之後的權力交戰只讓薩列瑞身心俱疲,他的原意(使阿瑪迪斯的音樂消失)適得其反,他所謂的『勝利』卻讓他活活受苦,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作品沒落、備受良心的譴責,結果還是親手寫下自己的悲劇。 |
|||||||
![]() |
|||||||
A: 薩列瑞為向上帝求得名利,從年輕時便極度壓抑自我,謹守倫理道德,希望藉此獲得上帝的獎賞,得到上帝賦予的創作能力,寫出上帝之音,但是在薩列瑞見到阿瑪迪斯的第一個場景中,阿瑪迪斯正與康絲坦茲躲在宴會宮廷的一角中嬉笑怒罵,像孩子般的玩耍、吵鬧,他們的縱情娛樂在保守壓抑的薩列瑞眼中,極微不不適大體,但另一方面他們也代表薩列瑞長期壓抑的『自我』,阿瑪迪斯與康絲坦茲坦承面對私人情感,絲毫沒有任何掩飾,似乎就是薩列瑞最深沈自我的表現,表面上的薩列瑞克制自己對凱特麗娜的慾望,抑制對他人的感受,將最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他認為這樣的犧牲,可以博得上帝的寵愛,成為祂的代言人,但是上帝卻選擇了同時與凱特麗娜和康絲坦茲交往的阿瑪迪斯,偏坦這個將自我赤裸裸攤在陽光下的怪才。除了情感上的壓抑,阿瑪迪斯在音樂上一樣絲毫不加掩飾,他對自己的信心,在賣弄自己的音樂天分時,表露無遺,在看過一次薩列瑞為他所做的歡迎曲後,能立刻背誦彈奏,甚至還加以修改,使其音符增添了色彩、更加活潑、且富有變化,讓薩列瑞無以自容,薩列瑞以為更殘忍的是他竟成為這個頑童的唯一知音,這讓他的嫉妒心戲劇化的膨脹,認為是上帝對他的諷刺,而且皇帝對阿瑪迪斯的欣賞,也讓薩列瑞對自己的名利產生了危機感,薩列瑞與上帝戰爭加上他捍衛自己利益的決心應是造就阿瑪迪斯悲劇的主要原因。 |
|||||||
參考書目 |
|||||||
Shaffer, Peter. Amadeu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0. Peter Shaffer's Play: Amadeus. January 9,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