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說家、詩人 |
|
蘇子惠 |
|
![]() |
|
![]() |
|
傑克•凱魯亞克原名為尚─路易•樂比利•德•凱魯亞克(Jean-Louis Lebris de Kerouac),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二日生於美國麻州羅威爾市(Lowell),他七歲前只會講法文,法裔加拿大血統和羅馬天主教背景給他的人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凱魯亞克自小成績優異,升上羅威爾高中(Lowell High School)後成為運動健將,他在高中足球隊上表現出色,先後獲得進入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就讀的獎學金,他選擇了哥大,入學前在霍瑞斯曼學校(Horace Mann School)研讀一年。紐約和羅威爾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霍瑞斯曼的學生大多是曼哈頓財團繼承人,凱魯亞克在同儕眼中既有趣又不甚起眼,反而大受歡迎,不僅結交許多新朋友,引領他一探紐約這個花花世界,這座城市的活力和多樣性,也成為他日後靈感的來源。 | |
![]() |
|
凱魯亞克在哥大的生涯並不順遂,他於一九四○年因受腿傷而被迫放棄足球,在翌年足球季上更與教練發生口角。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倫理價值觀念驟變,使得凱魯亞克憂心忡忡,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頓時消失無蹤,正如麥克納利(McNally)的觀察:「學習和訓練在末世時代成為毫無價值的儀式。」一九四一年底,凱魯亞克選擇放棄念完大學,在商船上當水手,下了工後開始讀美國作家湯瑪士.伍爾夫(Thomas Wolfe,1900∼1938年)的作品,並撰寫第一部小說《大海是我兄弟》(The Sea Is My Brother)。凱魯亞克隔年曾短暫返校,接著又離校加入海軍服役,後來不堪忍受軍紀約束,住進貝蒂斯海軍醫院(Bethesda Naval Hospital)精神病房,最後因「性情冷漠」而榮譽退伍(honorable discharge)。 凱魯亞克再度踏上管理較為鬆散的商船當起水手,過了一陣子後返回紐約,沒再踏進哥大校園一步;他在紐約結識了一群朋友,這幫朋友日後隨他周遊列國,不僅化作他小說中的人物原型,也是「敲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核心人物,包括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1926∼1997年)、尼爾•卡薩迪(Neal Cassady,1926∼1968年)以及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1914∼1997年)等人。尤其自父親過世後,凱魯亞克更著手進行一本帶有理想色彩的自傳小說,命名為《城與鎮》(The Town and the City),此書以「約翰•凱魯亞克」(John Kerouac)的名義於一九五○年出版,凱魯亞克開始以作家身分受到敬重,不過,《城與鎮》不似他後期的作品主要以「敲打」(Beat)敘事手法為主,反而深受湯瑪士.伍爾夫作品的風格與結構影響。 |
|
![]() |
|
一九五一年四月,凱魯亞克憑著之前完成的《敲打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及《在路上》(Gone On The Road)手稿,寫出知名的小說《旅途上》(On the Road)。他仰賴苯甲胺(Benzedrine,中樞神經刺激劑)和咖啡提神,僅費時三周便完成《旅途上》第一個版本,是一本「自發懺悔式的散文體」(spontaneous confessional prose)作品。凱魯亞克的寫作手法深受爵士樂啟發,尤以咆勃(Bebop)爵士樂(後來則是佛教)以及尼爾•卡薩迪著名的《瓊.安德森的書信》(Joan Anderson letter)影響他最為深遠,不過出版商卻拒絕付梓《旅途上》,理由是小說文體偏重實驗性,無法茍同全書瀰漫著一股對於一九五○年代美國少數弱勢族群的同情論調,直到一九五七年,維京出版社(Viking Press)買下這部小說,出版事宜才有了轉機,社方還要求凱魯亞克把全書重新修訂一遍。 《旅途上》大篇幅採用自傳體寫作,以主角索爾•帕拉代斯(Sal Paradise)的敘事觀點為主,融入凱魯亞克偕同好友尼爾•卡薩迪橫越美國大陸和墨西哥的冒險旅程,後者即是書中另一角色狄恩•莫里亞提(Dean Moriarty)的人物原型,若要進一步深入探討,書中敘事者追尋的是宗教真理,還有比起二十世紀中葉大多數美國人更崇高的價值觀念。《旅途上》咸認是二次大戰後「敲打的一代」主要作品,凱魯亞克更被認定是「敲打的一代之王」(the king of the beat generation)。至於「敲打」(beat)這個字眼,是由凱魯亞克的好友、也是毒品掮客赫伯特•胡克(Herbert Huncke)首創,小說《城與鎮》第四○二頁也出現此字。一九五二年,凱魯亞克另一名好友約翰•克列農•霍姆斯(John Clellon Holmes)問他該如何形容紐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上的時髦青年,凱魯亞克當下即脫口說出「敲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這個名詞。一九五九年,《美國大學字典》(The 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針對凱魯亞克所發明的字眼,做出如下定義:「『敲打的一代』意指二次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成年人,醉心神祕的超脫狀態(mystical detachment)以及如何化解社會和性別對立,凡此種種,據說是冷戰底下理想破滅的結果。」 |
|
![]() |
|
凱魯亞克在等待維京出版社付梓《旅途上》的同時,開始長期打工維生,他曾做過火車煞車員和森林瞭望員,穿梭遊走在美國東西兩岸之間,目的是為了存錢與母親一起生活,以便完成自認是畢生傑作的《杜魯士傳奇》(The Legend of Duluoz)。《傑爾拉德的靈視》(Visions of Gerard,1963年)則描述凱魯亞克的孩提生活,以及一九二六年兄長傑爾拉德過世的情形;《薩克斯醫生》(Doctor Sax,1959年)是一部充滿奇幻記憶的小說,描寫作者在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六年到羅威爾求學作夢的內容,夢中的同伴薩克斯醫生專門伸張正義,對抗邪惡勢力;《瑪姬•卡西迪》(Maggie Cassidy,1959年)內容上較為寫實,作者在書中回憶青春期的自己上高中初戀的情景;《杜魯士的虛幻》(Vanity of Duluoz)則記錄了作者在預校和哥大的足球生涯,以及二次大戰期間的商船和軍旅生活。 在小說《達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1958年)中,主角瑞德(Japhy Ryder,以美國詩人蓋瑞•史耐德為角色原型)是一名篤信禪宗的青年詩人,凱魯亞克在柏克萊大學結識此人,他在書中針對中產階級平庸和壓抑的生活有獨到的觀察,再來便是提及「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崛起,旨在對抗美國中產主流文化。凱魯亞克把《旅途上》的主角狄恩•莫里亞提「互不干涉」(non-interference)的生活態度,轉化為《達摩流浪者》中的東方和生態哲學,詩人瑞德也曾幫助凱魯亞克了解當時的政治脈絡,使他從偉大的「背包革命」(rucksack revolution)理念中幡然醒悟,還預示了未來十年興起的嬉皮文化。 《旅途上》和《達摩流浪者》用散文體書寫,兩者皆在追尋美好的美國生活,奉行理想和浪漫兼具的個人主義。雖然凱魯亞克在《達摩流浪者》中對抗社會的意圖甚為明顯,信念卻遠不如《旅途上》堅定,其中一章令人印象深刻的登山情節,乏善可陳的場景和段落處處可見。凱魯亞克後來坦承寫作《達摩流浪者》的動機,真正創作的成分較少,而是渴望繼《旅途上》之後,再次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凱魯亞克曾表示一個人獨自居住在山林之中,可以感受到「真正的自由」,這樣的小說結尾實在過分矯情。《孤獨的天使》(Desolation Angels,1965年)則詳細追溯作者當年的日記,他在書中闡述對於獨居隱世理想的幻滅過程;凱魯亞克在現實生活中亦然,不僅無法與尼爾•卡薩迪共處一室,長久以來也難以認同蓋瑞•史耐德(Gary Snyder)的生活方式。 《地下室》(The Subterraneans,1958年)是凱魯亞克第三本廣受歡迎的小說,採用懺悔式敘事手法,講述和一名黑人女孩的戀愛故事。凱魯亞克藉由藥物的幫助下,達到驚人的創作顛峰,僅花了「十月裡的三個月夜」(three full moon nights of October),《地下室》便大功告成。他後來表示:「《地下室》以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1821∼1881年)的小說《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Underground)作為雛型,採用懺悔錄文體,揭開任何形式的外遇底下最深沉及隱蔽的痛苦。我相信這些文字來自於未來,源自人心隸屬上層的意識以及底層的無意識,當人們心念電轉之際,只會被時光飛逝的限制所限制。」 |
|
![]() |
|
一九六六年,凱魯亞克再娶第三任妻子史黛拉•薩帕斯(Stella Sampas),夫妻倆小時候住在羅威爾市,二人青梅竹馬長大,史黛拉協助丈夫照顧體弱多病的婆婆嘉貝麗(Gabrielle)。根據他妻子的說法,凱魯亞克晚年十分孤獨,不僅疏遠老朋友,「敲打一代」(beatniks)的核心人物和聲稱受到他作品感召的嬉皮(Hippies)人士,也一律被他排拒門外。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凱魯亞克不幸病逝於美國佛州聖彼德斯堡(St. Petersburg)的聖安東尼醫院(St. Anthony's Hospital),他長期重度酗酒,死因是肝硬化引起的內出血,死後被安葬在羅威爾市。 凱魯亞克病逝後,批評家對他的作品開始一點一滴產生共鳴,不時有作家受到凱魯亞克的精神感召,例如肯•凱西(Ken Kesey)和理察•布羅提根(Richard Brautigan)等人。凱魯亞克的作品也廣泛在年輕讀者之間傳閱,企鵝出版社(Penguin Books)在一九七二年重新出版《旅途上》,並列入「企鵝現代經典文庫」(Penguin Modern Classic)書目之一,很明顯地近二十年來,美國文化因《旅途上》的索爾•帕拉代斯和狄恩•莫里亞提而有了轉變,正如威廉•布洛斯所表示:「凱魯亞克使百萬家咖啡館得以開張,也開啟了一兆條李維斯(Levi's)牛仔褲的商機……,依稀可見獲得各大廠商贊助的伍斯托克音樂節(Woodstock)躍然紙上。」 |
|
References |
|
“Jack Kerouac,” in Contemporary Authors Online. (A profile of the author's life and works) “Jean-Louis Lebris de Kerouac,”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Select. (A brief review of the author's life, works, and critical reception) “Jack Kerouac,” in 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Volume 2: American Novelists Since World War II, First Series. A Bruccoli Clark Layman Book. Edited by Jeffrey Helterma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nd Richard Layman,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The Gale Group, 1978, pp. 255-261. “Jack Kerouac,” in 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Volume 16: The Beats: Literary Bohemians in Postwar America. A Bruccoli Clark Layman Book. Edited by Ann Charter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The Gale Group, 1983, pp. 278-303. “Jack Kerouac” in American Write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