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ita Chuang/莊琬君
 
 

溫尼考特 (D. W. Winnicott. 1896~1971) 是繼 梅蘭妮 . 克萊恩之後,較具原創性且為一般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他原本 是位小兒科醫師,在倫敦的帕丁頓 • 葛林兒童醫院( Paddington Green Children Hospital )行醫四十年。在一九三零年代,他開始進行精神分析,並受到梅蘭尼 • 克萊恩的影響。由於最初他的著作及理論都由無線電廣播或演講傳播,他的理論並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而他所使用的語言充滿平易近人且非正式的風格,也因此他的用詞常令人困惑。

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提出的觀念在通俗文化上很快地流傳開來,尤其是關於母職與兒童照護的領域。他將 克萊恩所強調母親對孩子人格發展的關鍵性影響擴散至孩子周圍的環境,若克萊恩專注的是家庭環境中,母親在孩子的意識層與潛意識層中是一不可取代的客體, 溫尼考特則將他的關懷轉了一個大方向。在他的看法裡,母親是環境的一部份,身為兒童的照顧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進發展的環境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不同於克萊恩仍保留 弗洛依德提出的本能驅力, 溫尼考特將兒童自我建構提昇至社會化層次,乃至文化領域的影響。

溫尼考特最具原創性的觀念莫過於 過渡性客體與現象 (transitional object and phenomena) 。過渡性客體與現象之涵義相同,兩者發生於潛能空間 (potential space) 。 溫尼考特最初並無對這兩者做出明顯的界定,他有時也以第三空間 (the third space) 或中間經驗區 (intermediate area of experiencing) 來指 潛能空間,其後的學者對這三個觀念的解釋也令人混淆。 溫尼考特學派的學者,如 Grolnick ,指出過渡性現象是更寬廣的用語,是活動的產品 (products of activities) ,如 嬰兒的呀呀學語 、行為模式、從事幻想,特定幻想情節等等。關於幻想,溫尼考特用 fantasy ,而非克萊恩使用的 phantasy ,因為他的理論專注於環境對嬰兒或兒童的供給,亦或環境對創造力的啟蒙; 麥可 • 克萊兒( Michael St. Clair )則指出:「對現實的全能控制 (omnipotent control of reality) 意味對現實的幻想,是一種試圖去處理內在現實或由內在現實逃離至外在現實的方式。事實上,個體為了逃離內在現實而經心營造全能的幻想,以便到達外在現實 」 (76) 。 對溫尼考特而言,幻想是一種銜接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的橋樑。以下依序介紹 過渡性客體與現象及潛能空間。

 

過渡性客體是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最早出現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藝術經驗的前導指標,它不是母親所給予的,因為過渡性客體是兒童自己發現或創造的。它甚至比母親重要,是兒童「幾乎無法切割的一部份」 (Winnicott,7) 。常被用來代表過渡性客體的物品包括一條毯子、一件舊衣服、柔軟的玩偶或是呀呀兒語、不斷重複的動作等 ( 有些兒童甚至會創造旁人無法理解,但對其有特殊意義的話語 ) 。這些物品或聲音並不是過渡性客體本身,真實的過渡性客體是介於拇指與外在客體 ( 那些柔軟物品或特殊聲音 ) 之間的東西。 溫尼考特指出,「 ( 過渡性客體 ) 與外在客體 ( 母親的乳房 ) 和內在客體 ( 被內攝的乳房 ) 都有關係,但獨立於兩者… 當然,並非這些外在客體具有過渡性。它們代表嬰兒由與母親融為一體的狀態至認知母親是外在且分離的客體的過渡時期 」 (17) 。 對嬰兒而言,此客體有令她感到舒適安慰的作用,能對抗焦慮、寂寞,且能幫助她安然入睡。過渡性現象的本質與過渡性客體相同,唯它是涵蓋性更廣的用語。

 

過渡性客體與現象對應潛能空間,潛能空間是一介於外在現實與內在現實間的空間,是主觀性客體和真正客體之間的經驗領域。在潛能空間,外在現實與內在現實得以融合,且矛盾現象能被接受。最初,在這空間或 中間經驗區, 嬰兒有全能的幻覺 (illusion of omnipotence) ,認為母親的乳房或週遭人士對它的照顧是屬於它的全能控制之下。潛能空間或 中間經驗區介於嬰兒的主要創造力和對外在客體的認知之間,嬰兒對外在客體的認知是依據現實測試 (reality-testing) 。在 潛能空間,孩童沉浸在玩耍遊戲之中,而不會遭受質疑。 就文化領域而言, 這種全能的幻覺在成人的藝術創造經驗、宗教、想像式生活和具創造力的科學工作等都被保留。事實上,潛能空間是各種文化活動的發源處, 溫尼考特認為「 過渡性現象擴散、傳播到介於『內在心靈現實』與『兩人同樣認知的外在世界』的中間區域,也就是說,擴散至整個文化領域」 (5) 。由此可見,玩耍 (playing) 在 溫尼考特的理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成人的藝術、科學都發源於孩童的玩耍。這也是他與弗洛依德最大的不同處,在他對兒童的觀察中,他發現 當 兒童在玩耍時,自慰的元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他指出我們若將本能趨力與孩童的玩耍連結在一起,可能錯過發展過程中某種重要的元素。玩耍最早發生於嬰兒與母親或照顧者之間的潛能空間,從過渡性現象直接發展至玩耍,由獨自玩耍發展至與週遭客體一起玩耍,進而由一起玩耍至文化經驗。

 

全能的幻覺在嬰兒的主體性之發展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 溫尼考特認為一位夠好的母親 (good-enough mother) 必須能提供促進發展的環境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而在嬰兒誕生後幾個月,協助嬰兒維持 全能的幻覺,而後漸漸讓嬰兒喪失這種幻覺,讓它認知自己並不是全能的,必須依賴外在客體才能存活,因而與外在現實產生連結。在 溫尼考特 晚期的著作中,更闡述夠好的母職 ( 或親職 )(good-enough mothering) 與「真我與假我 」 (true self and false self) 的關聯,他發現成人的 假我病症 (false self disorder) 與嬰兒時期和母親的互動有強烈的關係。 本文稍後介紹 真我與假我 。 夠好的母親不一定指親生母親,而是提供親職照顧者。夠好的母親提供促進發展的環境,她調整自己的行動、活動、甚至存在感去適應、滿足嬰兒的一切慾望和需要,她自己的主體性因此變得不重要。最初幾個月,嬰兒活在「主體的全能感」 (subjective omnipotence) ,例如,如果他餓了,需要乳房餵食,乳房就會出現,對嬰兒而言,它創造了乳房,是它創造週遭世界。如同克萊恩以乳房作為比喻,構成夠好的母親的關鍵因素並不只是餵食或單純滿足嬰兒的需要,而是愛和母親依據嬰兒個人化特質做出的回應。顯而易見地,任何正常的親職照顧者都無法百分之百、全神灌注地以這種模式長期照顧嬰兒,不過這正是溫尼考特的重點:他認為身為母親,尤其是嬰兒的親生母親,在嬰兒剛出生時,甚至在懷孕後期,會陷入一種建設性的暫時瘋狂,她會暫時將自己的主體性拋在一旁,而讓自己成為讓嬰兒發展它的主體性的媒介。在理想的狀況下,母親由這種「代理自我」 (vicarious selfhood) 覺醒,漸漸專注在她自我的需要,同時對嬰兒不再有求必應。這段過程對嬰兒是痛苦但有建設性的,它慢慢瞭解它的慾望並非全能的。當嬰兒喪失 全能的幻覺,才真正開始依賴外在世界 (Mitchell, 127) 。由夠好 的母親這觀念可以看出, 關於主體的起源, 溫尼考特 與克萊恩的差別是:克萊恩強調兒童內在潛意識層的本能衝突,而 溫尼考特強調母親提供的外在環境。對溫尼考特而言,假我病症其實是「環境缺失的疾病」 (“environmental deficiency diseases”)(Mitchell, 125) 。

因此,當嬰兒喪失 全能的幻覺,發現週遭有 「 非我 」 ( not-me )等客體,它開始建立 「 我 」 ( me ),也才能開始發展客體關係。 在夠好的母職中,母親在嬰兒出生後幾個月,讓嬰兒保持全能的幻覺,真我即萌芽於這段時期,而嬰兒會有自發的手勢或姿態 (spontaneous gesture) (Rodman, 265) 。若沒有夠好的母職或母親未讓嬰兒保持全能的幻覺,嬰兒就會發展出假我。通常,母親錯失孩子的自發手勢或姿態,且以她自己的手勢或姿態取代,這時嬰兒就會以順從母親來契合這段客體關係,並發展出假我。也就是說,假我源自嬰兒被迫適應母親或照顧者,母親或照顧者將自己的姿態反映至嬰兒,而非反映嬰兒實際的情緒或姿態。 溫尼考特曾說:「只有真我才具有創造力,且只有真我覺得自己是真的」 ( “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he True and False Self”,Rodman, 265 ) 。 假我把真我隱藏起來,而無法自發地行動。只有真我是自發性的,且能感受到真實或真誠。以假我存在會導致個體感受不真實,有徒勞無益之感,且在關係中無法真誠 (St. Clair, 75) 。當一個人必須服從外在規範,例如遵從社會規範,這時常是假我在運作。假我幾乎總是尋求並期待別人的要求,並以順從維持客體關係。真我的特質包括 對現實和環境的認知能力較佳,並能與之安然相處;思想、行為都比較自然、率真;較獨立自主、喜歡獨處;不介意展現內心孩童的那一面;需要玩耍並享受有趣的事物。假我的特質包括覺得自己不真實;戴著面具生活;疏離感;過分依賴別人的感受;條件式的愛人;避免玩耍或有趣的事物;總是想做正確的事或操控。
 

溫尼考特早期深受 弗洛依德與克萊恩影響,但他的學說自成一格,充滿原創性識見,他豐富了藝術、文學批評對創造力的看法及兒童心理治療工作。 雖然他早期提出的「夠好的母親」 (“good-enough mother”) 受到不少女性主義者的批評,但他也認為所謂的母親不一定指的是有血緣關係的母親。 他將精神分析由本能驅力、潛意識的幻想轉移至另一個方向,更強調主體與週遭環境的互動與更廣泛的文化經驗。

 

參考書目

Mitchell, Stephen A., and Margaret J. Black. Freud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 . New York : Basic, 1995.

Rodman, F. Robert. Winnicott: Life and Work. Cambridge :Perseus, 2003.

St. Clair, Michael. 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 . Pacific Grove : Brooks/Cole, 1996.

Winnicott, D. W. Playing and Reality . New York : Routledge, 1971.

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導論(第二版)。 麥可 • 克萊兒 ( Michael St. Clair )著。 陳登義 醫師譯。
<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18/Object_Relations_and_the_Psychology_of_the_Self_chapter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