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 Hsieh/謝佩璇 |
||
壹.生平簡介 | ||
貳、 她的著名代表作品 | ||
![]() |
||
壹.生平簡介 ![]() |
||
這個瑪格莉特.艾特伍德所眼中知名的女性主義詩人,往往被視為全美深具影響力的傳奇人物,雅德理安.瑞奇的詩文廣泛的討論女性主義、女同志主義以及其他影響深遠的社會議題。因為她鞭辟入裡的評論和見解,瑞奇成為全美社會運動的主要影響、指標性人物之一。 |
||
一、教育及成長背景 |
||
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雅德里安.瑞奇出生於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阿諾.瑞奇醫師與鋼琴演奏家海倫.依麗莎白.瓊斯的家中。瓊斯太太在婚後便辭去工作,專心照顧兩名年幼的女兒並料理家務以協助教學及醫學事業順利的瑞奇醫師專心工作。瑞奇與妹妹辛希亞在家接受教育,直到十歲才入學繼續受教。在經濟蕭條的年代裡,瑞奇因著富裕的家庭環境而免於受苦,在重視教育的父母親指導之下飽讀詩書、經典文學,並因為父親嚴厲的教育以及超高標準的要求之下,瑞奇在年幼時期便開始描摹名家詩作,進而發展自己的文采。 瑞奇夫婦致力孩子的教育,鼓勵瑞奇大量閱讀寫作,她完成基本學業之後進入瑞德里夫學院繼續學業,在一九五一年得到學士學位並出版第一本詩集《改變中的世界》。這位當代著名詩人奧頓公開介紹並舉薦獲頒耶魯詩壇新人獎的年輕女詩人,在隔年獲得古根漢獎學金前往歐洲遊歷寫作。身為年輕而叛逆、急於掙脫整控自己生活思想多年的父母親的文藝女青年,瑞奇在回國之後,不故父母親的反對,很快與哈佛大學經濟學者奧佛瑞.康瑞德結婚,並接連在此後六年之間生下三個孩子。而這六年期間,瑞奇彷彿自文壇消失一般,忙碌於家務、照顧幼子,成為時人眼中專職的母親與妻子。蟄伏六年之後,一九六三年,瑞奇將這六年期間居住在麻瑟諸賽州的劍橋所寫的詩作出版,名為《速寫媳婦》。 |
||
二、 行動派詩人 |
||
|
||
貳、作品簡介 ![]() |
||
大衛聖約翰評論瑞奇的作品,認為她將持續影響美國及世界的女性主義運動。而大多數的詩評看瑞奇的詩作,總驚異其充滿藝術性、想像力與以創新的意念呈現女性,並譴責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和對少數族裔及同志的剝削。 瑞奇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觀點審視,舉例而言,里茲.約克認為她早期的作品之中流露典雅、積極卻又保守和裝飾性的文字,雪梨.科爾比。藍戴爾則發現她文本中女性緘默與男性掌控權力的二元對立 。 她認為《改變中的世界》敘事語氣疏離而精粹,而形式卻顯得強烈、非人化的制式語態。瑞奇的詩集《鑽石切割者與其他詩選》與第一本詩集有類似的風格,充分以精練的文字呈現她國外旅行所見所聞,以及家居生活的描繪。隨後在她獲獎詩選《速寫媳婦》中,瑞奇傳達出深居簡出的主婦生活多年,她所感受到的疏離孤寂感,無奈面對時代背景加諸婦女的社會期望、生活壓力。約克便認為「速寫」一詩為女性發聲,她也相信瑞奇當時所採取的態度實在是保守的自由女性主義姿態。 許多詩評發現瑞奇在《速寫媳婦》一書中,風格已轉化為覺醒的女性主義意識。之後的詩選《生活的必要條件》中所展現的顯著的轉變也進一步引起詩評與讀者的注意。這樣的風格轉變和議題同時引起正反面評論。 克來格.華納批評,在一九六○年,瑞奇主要的女性主義關懷議題為父權社會似是而非的矛盾情節,並且在詩作中呈現「憎惡男人」的語氣,這樣的改變過於極端。在《改變的意志》之中,瑞奇對父權控制與當代社會對兩性不平等感到憂心與不滿。瑞奇處理的議題逐漸地超越男性女性不平等與個人議題,並透露她對政治信仰的關切。 瑞奇的新常識改變令讀者驚奇,而評論也對她已不同方式實驗表達意見感到訝異,她的詩作中的嘗試包含有電影拍攝技巧如剪輯合影、凍結畫面和跳脫鏡頭等手法。《尋找殘骸》和《堅強耐力助我行遠》被認定是瑞奇轉變成為激進女性主義者的代表作品;在書中,作者鼓勵當代女性對真相抱持敏銳度和覺察,看清她們被男人視為寄生蟲般的生物,而男人多將女人視為性玩物。她的作品如《平凡言論的夢》和《一個門框的事實》舉證史實和女性文人代表,如:愛蜜莉.狄更斯和瑪莉.居禮,試圖引起證明女性所經歷的困難和所達到的成就。在《二十一首情詩》之中,她更接續帶出女同志性向的看法。 瑞奇的詩被視為現代詩派、女性主義作品,並充滿對於社會少數族群所受的不公義而產生的同情心和關懷。之後她繼續於數本詩集中繼續討論種族、性別不平等等人權相關議題。儘管詩評曾經抱怨並暗示瑞奇激進的批評父權和當代性別奇異的社會,藉由她的詩與詞,讓世人了解各樣社會問題,並學習尊重並接受尋找問題的意識覺醒進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