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Orwell

(1903-1950)

喬治.歐威爾

[English Version]

前言
    以《動物農莊(Animal Farm)與《1984(Nineteen Eighty-Four)兩本政治諷刺小說聞名於世的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乃是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與散文家之一。歐威爾平實的散文風格將政治報導文學帶進藝術的堂奧。閱讀他的文字有如醍醐灌頂之暢快。對他來說,一篇好的文章就要如同一片窗玻璃一樣,透明、平實、真誠,不帶一點政治味和虛偽,而這也是他一生寫作所堅持的理念。歐威爾描述自己是「下層中的上層中產階級」( "lower-upper-middle class"),他所要表達的便是身為作家,要為那些被壓迫的人民向任何形式的極權主義宣戰。作家歐威爾便成為那個時代的良知。

I. 家庭與教育
    喬治.歐威爾本名艾瑞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於1903623日生於印度朋孟加拉省的莫提哈利(Motihari, Bengal, India),為家中老二,上有一姐名為馬嘉列(Marjorie),一妹名為愛佛瑞兒
(Avril)。父親李察.布萊爾(Richard Walmesley Blair)為一蘇格蘭裔的英國人,曾任印度總督府鴉片局副代理人,而母親艾達.梅培兒.李莫桑(Ida Mabel Limouzin Blair)的法藉父親則在緬甸從事木材業,而母親則為英國人。兩人於1896年於印度結婚。1904年,艾達為了小孩子的教育問題,便帶他們回到英國。

    身為家中老二,歐威爾因為跟姊妹年齡差距大,以及父親長年在海外工作的關係,他總是感到寂寞、疏離。於是,他便常在獨處時編造故事自娛,或想像一位虛構的人物與其對話。而這段時間的經歷也影響日後的發展。他在〈我為什麼寫作?("Why I Write?" 1946)裡描述道:「我很快的發展出不輕易妥協的態度,而這態度使我在求學的日子裡,相當不受歡迎。[…] 我認為我的文學抱負,從一開始便與疏離與不被重視的情感混合一起了。」歐威爾兒時的讀物為薩克萊(Thackeray)、吉普齡(Kipling)與威爾斯(H. G. Wells);而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地獄的人民》(The People of Abyss)則啟發他往後對社會低層人民的關注與憐憫。

    歐威爾於5歲時進入位於亨利(Henley)的一所小型的英國聖公會學校,關於這段求學經歷,歐威爾並沒有在往後的作品中提到。8歲時進入位於伊斯特堡(Eastbourne)的聖西普安預備學校(St. Cyprians prep school)就讀。他後來描述在預備學校的生活,像是洗一個「矯情勢利的溫水澡」("a lukewarm bath of snobbery")。這所學校也是歐威爾第一次體驗到一種極權統治形式的恐怖。在一篇極盡挖苦的文章裡(〈這,這才是喜悅"Such, Such Were the Joys"出版於歐威爾去世後的1953年),歐威爾正是處理這段時期的經歷。儘管求學生活上的不如意,他還是因為表現優異,獲得獎學金,並於191714歲時進入公立伊頓學校(Eton School)。伊頓學校乃是公立學校中向來是最有特權、最富裕階級子弟求學的貴族學校。歐威爾在聖西普安預備學校不愉快的經歷,在伊頓學校更是變本加厲,這也使得他鬱鬱寡歡。儘管歐威爾再如何批評不快樂的伊頓時期,他還是大量學習、累積古典文學的知識,並積極寫詩、劇本與小說。可以說,伊頓自由開明的學習環境,讓歐威爾具備往後他在探索世界中基本的能力。

II. 緬甸時期
    1921年從伊頓畢業後,歐威爾並沒有繼續升學,而是選擇進入印度帝國的警察部門,並於緬甸任職。這段從1922年到1927年五年間的經歷成為他人生中重要的轉淚點。求學時期所憎惡的社會不公,在緬甸具體化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赤裸的權力關係展現。歐威爾親身經歷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影響日後他對政治、社會福利與任何極權統治表現形式的思考。這些衝擊反應在往後所寫的散文與小說中,強調他反帝國主義的思想。在從心理層面來看,帝國主義赤裸的權力統治,使得身為殖民地警察的歐威爾心中一直有股罪惡感,對殖民地人民的同情與愧疚。因此,歐威爾辭去警察職務回英國後,便決定成為作家,好好補償那些不管是在亞洲或英國,被不公平對待的人民。

III. 作家生涯的展開
    歐威爾生活在巴黎與倫敦兩地,刻意讓自己與社會邊緣人、貧困的勞工與遊民一同生活,並以第一手資料記錄下這群社會下層居民的生活點滴,為的就是讓他在緬甸當警察時在心中成形的罪惡感有個補償的機會。這些詳實的記錄便出現在1933年,他第一次以筆名「喬治.歐威爾」所出版的第一本書《巴黎和倫敦的落魄生活》(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而他為什麼要以筆名而捨棄原本的艾瑞克.布萊爾,或許是因為怕書銷售差,或是擔心讓雙親丟臉。他仔細挑選筆名的原因,不過是要好好觀察書本的銷售情況,為的是保護他的名聲。最後,結果使他滿意,筆名「喬治.歐威爾」便成為他往後生命中第二個自我。而歐威爾在緬甸的經驗也給了他許多珍貴、詳實的資料,記錄下英國帝國主義在印度與緬甸的不正當的行為。1931年他以本名艾瑞克.布萊爾出版的散文〈絞首刑("A Hanging")1936年出版的著名散文〈射象("Shooting An Elephant"),便是在描述英國帝國主義的不正當與荒謬。1934年出版的《緬甸時期(Burmese Days)更是一本詳實記錄他在緬甸所觀察到的一切。

IV. 社會主義作家:1930年代
    從這個時期開始,歐威爾便一直以一名社會主義作家自處。往後的數年裡,歐威爾曾當過書商助理、學校老師。而這些經歷也反應在下列所出版的書中:1935年的《牧師的女兒(A Clergyman's Daughter) 與1936年的《讓葉蘭在風中起舞》(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而這些書為他贏得小小的諷刺作家的名聲。1936年歐威爾在「左翼圖書俱樂部」(the Left Book Club)的贊助下,前往北英格蘭的維根地區報導失業勞工的情形。這就是1936年出版的《到維根碼頭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 ),一本當代報導文學的里程碑。同年,歐威爾與一名牛津大學心理學畢業生愛玲.奧修南西 (Eileen O'Shaugnessy)結婚。婚後的1936年到1940年,歐威爾與愛玲在哈佛郡的佛靈頓(Wallingford, Hertfordshire)開了一家雜貨店,過著農耕平靜的生活,而這段時其也成為歐威爾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但是,1936年發生的西班牙內戰成為歐威爾另一個生命的轉淚點。身為一名社會主義作家,歐威爾加入西班牙內戰,與一群左翼同伴一起對抗法西斯主義。因為西班牙內戰的衝擊,他將自己定位為獨立、自由的社會主義者。但是這場「聖戰」不但使歐威爾喉部嚴重受創,差點致命,更使他對「革命」的幻滅。歐威爾沒有參加任何的政黨,關於這場內戰的經歷,歐威爾記錄在1938年出版的《卡塔羅尼亞的讚歌》(Homage to Catalonia)

V.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次大戰緊接著西班牙內戰而來。戰時的歐威爾曾擔任過國防市民軍的班長、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記者,並擔任《觀察報》(Observer)、《論壇報》(Tribune)與《地平線》(Horizon) 的文字編輯。完成於1944年但因政治因素延至1945年出版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讓歐威爾一躍成為著名的小說家,並使他經濟來源不虞匱乏。《動物農莊》是一本動物寓言小說,書中大加諷刺蘇聯領導階層與革命的背離。歐威爾運用動物作為現實人物的類比,指出語言的敗壞與共產主義的虛偽的議題。而書中最後的標語正可說明這些議題:「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隨著小說的出版,他前往德國報導納粹的垮台。但是妻子愛玲卻因一場意外去世。

VI. 晚年
    1947年,歐威爾出版了影響深遠的散文〈政治與英語〉("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書中表達他對語言的敗壞感到憂心匆匆。大量使用婉轉語,模糊並使真正意義更加誨澀,換句話說,語言成為極權統治操弄的工具。隨著這篇重要文章的發表,歐威爾也正在醞釀他最為膾炙人口的政治諷刺預言小說。1947年,歐威爾攜養子李察(Richard)前往蘇格蘭西海岸外的朱拉島 (the Scottish island of Jura) 的龐希爾農莊,並在那裡專心寫成《1984(Nineteen Eighty-Four),但此時他的健康已日漸惡化。小說於1949年出版,歐威爾因此跨入英國文學史上一流的小說家之列。書中陰暗、沈重的氣氛正凸顯出在極權統治下人性的扭曲與語言的破壞,正如書中一句標語所顯示的:「戰爭即和平 / 自由即奴役 / 無知即力量」。小說出版的同年,歐威爾與《地平線》雜誌的編輯索妮亞.布勞耐爾結婚。隔年,1950123日因肺結核病逝於倫敦,享年47歲。

VII. 作為散文家的歐威爾
    儘管歐威爾以小說《動物農莊》與《1984》聞名,他的散文評論同時也是並列20世紀最好的散文。在〈我為什麼寫作?〉與〈政治與英語〉文裡,歐威爾指出作家應藉由寫作來對抗社會不公、壓迫與獨裁統治的力量。他對語言的階級束縛本質上的認識,影響我們當代的政治論述。〈射象〉一文即是他早期所寫過優秀的敘事型散文,已顯示出他往後所關心的語言與政治問題。故事的內容雖是描述一段射象的過程,但是他所運用的散文技巧卻使整個敘事充滿張力與反諷的效果。並使讀者可以深刻的思索英國帝國主義在印度與緬甸的殖民意義。文章中的語言簡單、清晰,沒有任何的婉轉語去使意義誨澀難懂。正如他所說的,好的散文就要如同一片窗玻璃一樣,透明、平實、真誠,不帶一點政治味和虛偽,而這也是他一生寫作所堅持的理念。

Orwell, 20th Century English Novelist and Essayist, Biograpgical Ou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