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巴特勒˙葉慈 (1865-1939)

愛爾蘭詩人、 劇作家、居爾特文藝復興運動的創始人

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的都柏林,為約翰•巴特勒˙葉慈(John Bulter Yeats) 及蘇珊˙普勒斯芬(Susan Pollexfen)之子。
母親來自 斯萊果(Sligo愛爾蘭西部)的顯赫家庭,父親繼承一筆數目不小的土地。自小全家就在倫敦、都柏林
斯萊果間來來去去(1867-1872, 1872-1881)。在這期間時,葉慈會隨同母親回斯萊果。在這片充滿鄉野傳奇、
居爾特 神話的土地,葉慈接觸到影響到日後創作時最深刻、也最重要的元素居爾特文化(Celtic Culture)及蓋爾語
(Gaelic-Irish language) 。

十六歲時,父親所繼承的遺產逐漸無法應付家計,全家於是舉家遷回愛爾蘭。葉慈1881-83年間除了在
都柏林的Eramus Smith中學就讀,還從父親那學習許多詩歌及戲劇。1884年後,進入Metropolitan 藝術學校就讀,
在此遇到影響到他文學創作的兩位文壇前輩—喬治˙羅素(又名AE的 George Russel) 和約翰˙奧里雅雷(John O'Leary)。
由於這兩位前輩的影響,讓葉慈接觸到蓋爾語文學,並進而開始將一些鄉野傳奇翻譯成英文。同時也受到
奧格拉弟( Stadnish James O'Grady)歷史論述 及小說,佛格森(Samuel Ferguson)及孟格 (James Clarence Mangan)的蓋爾語
詩集翻譯,使葉慈對於愛爾蘭文學史及翻譯有了新詮釋。這和幼年的斯萊果經驗相結合,使得葉慈的詩作除了擁
有現代文學的實驗性,同時蘊含著愛爾蘭居爾特文化的氣息。印度哲學文化在此同時也引領著葉慈對於玄迷意象及
異國情愫的特殊興趣,這也影響著日後作品的風格發展。

1888年出版《青年愛爾蘭詩歌集》(Poems and Ballads of Young Ireland) 及 《愛爾蘭農民神話故事》
(Fairy Tales of the Irish Peasantry),同年發表了〈茵尼斯菲湖島〉("The Lake of Innisfree")及以愛爾蘭著名傳奇故事
為主題的〈武信之浪跡〉(The Wanderings of Oisin)。1889年,葉慈遇到生命中重要的第一個女人—Maud Gonne 。
一個讓葉慈朝思暮想、神魂顛倒的女子,牽動著他對愛爾蘭民族運動以及詩學創作發展的謬司。
1892 年,葉慈為 Maud Gonne寫了一齣象徵愛爾蘭母性形象的《凱薩琳女爵》(The Countess Cathleen )。在這段
時間,對Gonne不斷的求婚及挫敗,仍不減葉慈對她的愛與繼續為她創作的心。

1890年代,葉慈參加秘密黃金黎明會社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對佛教、靈學、占星學、卡巴啦(Cabbala)產生
興趣。並開始研究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詩作。同年Panell去世,也被視為葉慈的文學創作投入愛爾蘭政治的契機。
1891年,於倫敦成立詩人會社及愛爾蘭文學協會(Irish Literary Society)。隔年,隨即在都柏林展開文學協會的活動。
在Rotunda的聚會被視為,近代愛爾蘭政治獨立運動史上重要的一個事件。

同時,由於政治獨立運動以及蓋爾語聯盟(Gaelic League)的推波助瀾,葉慈在此階段大量的愛爾蘭文學論述、評論,
以及編撰愛爾蘭文學選集,帶動了居爾特文藝復興運動(Celtic Revival. Irish Renaissance)的風潮。這也為現代愛爾蘭
文學的創作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此時期的詩作 《居爾特的微明》(Celtic Twilight),被認為是葉慈詩作轉變為
艱澀虛無的風格的開始。這般憂鬱灰暗、如夢似幻的浪漫風格,讓許多詩人群起效尤這樣「居爾特風」的詩。

1894年,葉慈在倫敦遇到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女人,也是資助他創作的恩人格雷葛里夫人(Lady Gregory)。
1896年,受到夫人的邀請到庫爾莊園(Coole Park)作客,並在此度過大部分的夏日時光。庫爾莊園可以說是葉慈重要
的創作環境,讓他可以安心的寫作。同時和格雷葛里夫人交換對於居爾特文化鄉野傳奇的想法。並且鼓勵夫人投入
文藝創作、蓋爾語詩作史詩翻譯的行列。 在1897夏天,與格雷葛里夫人共同籌畫了愛爾蘭文學劇場(Irish Literary
Theatre)。

因為愛爾蘭文學劇場(也就是後來大家所知的Abbey Theatre),帶動了現代愛爾蘭文學的發展。
劇場首演劇目
《凱薩琳女爵》(The Countess Cathleen ),在籌備排演階段,遭遇到不少困難批評及杯葛。在當時,情緒投入的觀眾
在結局前,因為對劇情的認知意見相左而常常發生了衝突及暴動。整座都柏林城似乎都陷入這起愛爾蘭文藝復興的
風暴之中。(當時一起推出的劇碼還有格雷葛里夫人的The Rising of the Moon以及愛德華˙馬丁Edward Martyn的
The Heather Field
)

愛爾蘭文學劇場(艾比劇場)隨之帶動愛爾蘭劇場活動的興起,以及現代戲劇創作的深厚影響。辛格J.M.Synge的名作
The Playboy of the Western World
即是這段風潮所造就的成功例子之一。但也由於一時興起,理想與現實的差異使得
劇場的經營發生困難、加上葉慈本身對劇場的失望。愛爾蘭劇場逐漸失去光芒,但卻為現代愛爾蘭戲劇鋪好康莊
大道。

在文學劇場的經驗後,葉慈詩作也有所改變。作品逐漸走向公共議題、民族意識等主題,遠比早期虛幻飄渺的
風格,來的嚴肅且成熟。1916復活節起義,現代愛爾蘭歷史上重要的民族獨立運動,也是葉慈對時事的關懷及反照
的重要詩作。"Easter,1916",在事發後對於獨立運動起義的直接反應,也是對殖民者眼中的暴動事件作歷史、神話
層次的詮釋論述。

對於Maud Gonne的追求與愛戀,在1916年起義後有所轉變。因為葉慈向一位英國女子George Hyde-Lees求婚,也就是
葉慈生命中第三個、最重要的女人。因為婚姻生活,讓葉慈有所歸屬感,隨後在都柏林Thoor Ballylee定居,跟讓他有
落地生根,與愛爾蘭發展前途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婚姻,讓葉慈的寫作也有所轉變。

1920年代,隨著愛爾蘭政局的發展及獨立運動的變化,葉慈由詩人的角色步入參議會成為國會議員。這也向象徵著其作品
由藝術創作的面向,延伸至公共議題、民族政治的關懷。在公共事務的投入之餘,葉慈的創作及對愛爾蘭文學劇場的推動,
讓他成為192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在此之後,創作及製作戲劇的工作並未停歇,之後製作了英譯版得經典希臘劇
〈伊底帕斯王〉(1926),〈科隆納的伊底帕斯王〉(1927)。並於1928年,葉慈身體健康狀態不佳的情況下,還是完成出版
其經典作品《塔樓》(The Tower)。1939年因心臟衰竭而去世。

其作品不僅影響著現代愛爾蘭文學的發展,也對現代、近代英語文學也有著深厚的影響。

相關書目
連摩爾與伯藍著,劉蘊芳譯,《葉慈:作家與作品8》。台北:貓頭鷹,2000。
吳潛誠著,航向愛爾蘭:葉慈與塞爾特想像。台北:立緒,1999。
Browm, Terence. The Life of W.B. Yeats. Dublin:Gills & MacMillian,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