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 Hsieh/謝佩璇 |
||
I. Biographic Sketch |
||
II. Her Works | ||
|
||
壹、生平簡介 |
||
一、家庭暨教育背景 |
||
譚恩美於一九五二年的 二月十九日出生在美國加州奧克蘭市,為譚家華裔美人第一代。譚氏夫婦於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後期、中共逐漸得勢時逃亡海外。身為具有電機工程師背景的牧師,譚父與原為執業護士的譚母,在美初期曾帶著年幼的恩美四處遷徙居住,甚至於在譚父與恩美兄長因腦疾過世之後,譚母帶著年僅十四歲的恩美與其弟前往瑞士居住直到她自高中畢業。在瑞士,恩美叛逆的性情曾經與其母關係劍拔弩張,她曾於專訪中透露,正直叛逆期的她曾有離家與男友私奔的企圖,但總還是努力勉強撐過高中生活。譚母於一九六九年帶著兩名子女返美,並在加州的聖塔克拉拉市定居下來。恩美自青少年時期便與其母相處不易,母女往往在爭吵衝突之中而冷戰而疏遠,譚氏曾經於訪談中提及與母親曾經歷冷戰時期,完全失去聯繫長達半年之久。 一如許多華人父母親對於子女往往期望甚高,譚母亦然。由於她希冀譚氏從醫,因此自譚市甫自高中畢業,返美不久後,譚母便將其女註冊位於奧瑞岡州的麥克敏市林菲爾德醫學院就學。儘管她曾嘗試尋其母之期望學醫,入學不久後,因工作機會而認識了未來夫婿盧.德邁堤的譚氏,在不顧母親的反對之下,毅然棄醫學,跟隨德邁堤轉至聖荷西市立學院繼續學業。轉至文學院主修語言學的她,於畢業時獲得語言學與文學雙學位。其後,譚氏於聖荷西州立大學畢業,在一九七三年獲得語言學碩士學位,並基於她優異的表現,加州大學柏克來分校給予其全額獎學金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譚氏於 博士課程的第二年因故放棄學業,轉從事語言發展顧問,其夫德邁堤從事稅務律師事務繁忙,也讓譚氏對於經濟狀況無後顧之憂,得以繼續積極幫助語言障礙學童。由於譚氏的語言專業與她對語言學的熱衷,在語言發展顧問的事業上軌道後,不久她爭取到某醫學期刊的編輯職務,也因此,她開始與文學領域結下不解之緣,甚至在卸下醫學期刊的編輯職務之後,她轉業從事商業科技寫作。 然而,富裕的經濟環境並未讓譚氏對於她的生活產生成就感,由於長期抑鬱不樂,譚氏決定尋求心理醫療協助,盼能為其生活重拾樂趣信心。在屢次求醫卻並未達到效果,特別是在一次失敗的心裡諮詢療程後,譚氏決意以寫作為自我療養方式,開始認真的記錄並為尋求心理平靜而寫作。 |
||
二、對於譚氏生命與作品的巨大影響 |
||
|
||
貳、作品簡介 |
||
由其意志力堅定又充滿傳奇的母親所撫育養成,譚氏藉著作品出發,為她自身經歷的愛恨交織的母女關係,對她嚴苛的母親給予她的喜樂與悲怨,寄與她的厚望卻為之帶來心理上沈重的負擔等情緒作抒發。譚氏作品中充滿幼年時所聽信的中國民間故事、鬼怪迷信、宗教信仰,這些題材都在她堆砌成文本的過程中,成為引人入勝的一章章精彩而戲劇化的小說情節。 |
||
一、《喜福會》 |
||
在《喜福會》裡,幾乎每一個故事都有譚氏、 譚母、以及靜梅(譚氏外祖母)的影子。 在《喜福會》裡,譚氏詳細刻畫兩代母女之間的衝突矛盾、愛恨情愁和進退兩難的情境。中國母親與華美第二代女兒彼此由不同的文化經驗而學習、適應、而傳承與妥協之中,亦敵亦友的母女對立關係成為中心主題,而家族密史、種族衝突歧視、女性受父權社會壓迫而噤聲、而求反抗,以及兩代身分認同上的差異等概念,都成為造就《喜福會》小說中的各個女性角色悲喜怒怨的重要指標。 儘管某些書評認為譚氏過分鋪陳裝飾《喜福會》,這部小說使得譚氏成為暢銷小說家,不僅為她贏得不少獎項的肯定,也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流通於世界各地。當各界對於譚氏首部小說所造成的風潮給予高度的讚揚,書評杭特立指出:儘管譚氏宣稱其寫書的對話對象並不只是針對特定的華美族群,其關心議題也並不只侷限於亞裔美人經歷,他的作品中所隱含的普世價值、關懷與世界通行的主題,透過譚氏的《喜福會》華美小說的題材,特別為離散故土的族群文化以及她所代表的美國少數族裔發聲。
|
||
二、《灶君娘娘》 |
||
|
||
三、《通靈女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