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1830-1886)
~ In Honor and Memory of Fr. Pierre E. Demers 談德義神父 ( 1921 - 2002) |
愛蜜麗•狄更森
I. 早年生活
A. 家庭背景
B. 教育與交遊
II. 遁世時期
A. 生活方式
B. 作品原由
C. 作品出版
I. 早年生活
A. 家庭背景
愛蜜麗•狄更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後稱狄更森)出生於1830年,在育有三名子女的狄更森家中排行第二。其父愛德華•狄更森(Edward Dickinson)為安賀司特(Amherst)當地的仕紳,其母愛蜜麗•狄更森(Emily Norcross Dickinson)為人安靜儉樸,其兄威廉•奧斯汀•狄更森(William Austin Dickinson)繼承父親在當地的地位,成為律師。愛蜜麗•狄更森與其妹拉薇妮雅(Lavinia Dickinson)終其一生同住並照顧彼此。當狄更森漸漸沈隱遁世,拉薇妮雅同其姊終生不婚,盡心盡力料理家務。
B. 教育與交遊
狄更森在安賀司特學院(Amherst Academy)接受教育,之後進入聖枷山女子學院(Mount Holyoke Female Seminary)就讀。然而因其身體孱弱,對其家人念茲在茲,其父愛德華•狄更森因此使之輟學,往後在家中自學。狄更森於輟學之後依舊與神學院的同學朋友通信,但由於好朋友死亡、結婚或遷離等因素,而與其斷絕音訊。昔日的同窗好友,蘇珊吉柏特(Susan Huntington Gilbert)後來雖成為狄更森的大嫂,卻因為與威廉奧斯汀的感情不睦,並且因信仰及生活理念不同,而與狄更森和其妹拉薇妮雅形同陌路。
II. 遁世時期
A. 生活方式
由於狄更森經歷許多親友的生離與死別,因此她在詩中有特別處理死亡的議題。狄更森生命中曾有三次有跡可尋的戀情均告失敗。於1860年起,她漸漸與世隔絕,與外界的接觸往往藉由拉薇妮雅居中協調。1874年,狄更森父親過世後,狄更森姊妹照料久臥病榻的母親。這段隱世而居的時間裡,狄更森總是身著白衣,嫻靜的漫步莊園之中。
B. 作品原由
狄更森的詩最為多產的時間是在南北戰爭期間,這並非戰爭帶給她靈感,而是她在離群索居中,對於自然界的觀察、有感於至親摯友之間的生離死別所產生的冥想與感觸。1882年,狄更森母親逝世,狄更森姊妹失去至親相依為命;1884年,由於她的忘年之交歐提斯•羅爾得(Judge Otis Lord)法官辭世,狄更森再次受到死亡的威脅與打擊。在精神大受打擊、身心俱疲的病痛煎熬之下,狄更森於1886年五月十五日因腎炎逝世。
C. 作品出版
拉薇妮雅依據狄更森遺言,將其大多數信件焚毀,而狄更森的詩作則於其身後,由拉薇妮雅發現,共一千多首。拉薇妮雅一向尊敬其姊並相信詩作必有其保存及出版記錄的價值,因此委託人代為編輯出版成冊。在多版本中,由1955年湯瑪士•強森(Thomas H. Johnson)編纂成三冊,共收錄1775首詩的哈佛大學出版社版本最具公信力。
Dickinson, Modern American Poetry, Biographical Ou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