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森作品分析

 特殊表現法(ldiosyncrasies)

  討論Dickinson的詩的語調和結構之前,我們應該留意她的原稿中那些破格的地方。其破格之處約可分為四點:(一)拼字 (spelling),(二)大寫(capitalization),(三)破折號(dashes),(四 )分節變化 (stanzaic variations)。 (一)與(四)兩點校不重要,無需特別說明。但對其大寫和破折號的變
用法,學者專家們議論紛紜。例如,在'I went to heaven一"(J﹒374)這首僅有五十字的詩裡,就有廿三個破折號,十一個大寫(每行開頭的十六個大寫還不計算在內)。她這樣存意使用大寫的手法必有其特殊的用意,她或許把大寫字看成實際存在的值桓,與眾不同。她喜歡仿照Carlyle和德語約寫
法,把名詞通通寫成大寫。有位評論家說,她這樣做,是想把莊嚴高貴的氣質引入神話的範圍中。這便是她玩弄花招的特技了。 詩中使用各種不同長度的破折號與斜線。其用法是否一致,自成
體系,標點符點是否在文法上或戲劇上收到效果,這一點,學者專家們也是眾說紛紜。她的破折號不只是印象派的符號,用來表示停頓或強調。文法上的分句法則也無法完全解釋這些符號的功用,在她筆下這些符號隨時可以用來破開句子,有時出現在主詞與動詞之間,有時出現在述語與述語(Predication)之間。她使用破折號的目的之一便是在強調她的那種反傳統的造句法。因為她顯然的故意破壞文法規則,以求達成特殊的戲劇性效果(但並非處處成功)。詩的原稿中有許多特殊表現法,把這些的併編在現代修訂版上,這樣敞有何優點,評論家的看法也不 一致。Dickinson在世時並
非職業詩人,她自認只是個業餘的人罷了(?),她可能希望她的詩館適度的加以整修。幸好現在有一定本(definitive edition),書名是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由Thomas
H. Johnson編訂。共分三冊,一九五五年出版。書中有許多興現存手稿比較研究所得的各種解釋,供讀者參考。這本閱讀輔導,在編排上,除了分成四組之外,如前所說,詩前的編號悉依Johnson所編號碼。除標點符號
與大寫有所更改外,原文與Johnson版完全相同。雖然我們採用了現代修訂本,我們並沒忽視許多可能的解釋:她使用的破折號或許不僅是用來取代句點和分號,而是代表懸念與等待時屏息的休止符,或是細微意義差異土巧妙的轉調,甚或可能是一套新式音符,就像音樂中的分節符號一般。讀者可將下列兩版與原稿細心比較(見圖),並推敲標點符號的變化在藝術上可能產生的不同效果。(斜體字表示與另一版本的不同)

原版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 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Obtrude no more,
 

Unmoved- she notes the the chariots 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 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 hom an ample nation _
Choose one;
Then close the valve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修訂版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 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Present  no more,
Unmoved, she notes the the chariots 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 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 hom an ample nation _
Choose one;
Then close the valve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對於與她同時代的人來說,Emily Dickinson是個獨具創見而訓練不足,又不懂詩格的作家。雖然她使用韻腳(rhyme),旁韻(off rhyme),半諧音(assonance)不講和音(dissonance)等等技巧來控制她過份自由約表達習慣,但是她終究還是一位不拘一格的詩人。她忽視成規,積習難改。如果文法、押韻、韻律、不管什麼東西,只要妨礙她的思路和說話自由,她便一概摒棄。此外,在分節
(stanza division)與排行(l
ine arrangement)方面,她 很任性,為了要達到驚異或強調的效果,她不惜乖違正道,獨創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