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對「擬象」(simulacra)的相關論述,從角色關係、場面調度與電影結尾等面向,探討導演賈樟柯2004年的作品《世界》,主張電影在其流動與擬象空間中,將「世界公園」中世界景點縮影與舞蹈炫麗,北飄角色受監視、剝削與情感空虛浮動形成對立,以突顯前者虛幻如擬象,以及後者如何「絕」處逢生。 第一部分為理論與電影背景介紹:介紹布希亞擬象的四種分類,以時代劃分為中世紀、啟蒙時期、工業化和後工業化時代。而後聚焦在後工業化時代的擬象,說明後工業化時代所呈現的真實其實是「超真實」(hyperreal):在此時代,大眾媒體、社群媒體、金融體系、數位科技和基因複製等大量產生擬象,因此,資訊爆炸、符號竄流,卻喪失了真實。 課程:後現代都市電影與全球流動(網址:http://www.eng.fju.edu.tw/iacd_2016F/pm_cit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