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改編電影時常引起的爭論在於是否忠於原著,這實在是有些弔詭的問題;即使在情節、甚至對話上完全依照原著作品,影像媒體中的視覺元素,從鏡頭角度、運動、色彩、到燈光、剪接,在在透露出導演個人對文本的詮釋,結果是否令書迷觀眾滿意往往取決於導演的詮釋是否符合大部分讀者對原作的想像。所以李安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比原著小說更為壓抑,而加拿大籍女導演 Patricia Rozema 的《窈窕野淑女》(The Mansfield Park,1999)揭露了小說中隱而不顯的黑暗面,而Joe Wright的《傲慢與偏見》則如書迷們所願將焦點全部集中在麗茲與達西的愛情故事,只是情節發展的速度超乎想像地快。所有的重要情節無一遺漏,但是它們之間幾乎沒有時間流逝的痕跡,這與一般讀者對十九世紀英國莊園生活步調的想像大相逕庭,但也完美傳達了這個獨特愛情故事的激烈與衝突。與其說這是部探討傲慢與偏見如何阻礙人們獲得真愛的作品,不如說禮讚麗茲與達西高貴又真摯的愛情。麗茲從電影一開始便是鏡頭的焦點,引導觀眾從她的眼光看世界,巧妙的特寫鏡頭與剪接又讓觀眾看到麗茲所忽視的細節—達西對她的注視與力持冷酷外表下的情緒波動。不需對話或書信,演員的表演及導演設計的鏡頭剪接與環境細節,開拓了與文字一樣寬廣的想像空間。
整體而言,電影版的選角大部分都極為成功,除了達西先生似乎被認為過於憂鬱、內向而非書中描述的傲慢冷漠。賓 利 先生(Mr. Bingley)與柯林斯先生(Mr. Collins)明顯地被塑造為喜劇角色;賓利先生顯得天真單純,他不曾停歇地追隨著珍的熱切眼光與愐靦笑容比起小說中的完美上流階層紳士更富有感情; 柯林斯 先生的選角則是一個與書中描述大相逕庭,但演員外型與演出卻更能展現此角的喜劇功能。一個矮小的男人夾在上流階層凱薩琳夫人與等待自己的拯救的班奈特一家—因他擁有班奈特家族物產繼承權—他對凱薩琳夫人的過度奉承與對班奈特家的救世主心態,自卑與自大並存的矛盾,透過 Tom Hollander 的演出並不顯得可鄙反而趣味橫生。尤其在賓利先生舉辦的舞會裡,他試圖 向達西 先生攀談卻因身高差距而差點遭達西肘擊一場戲,藉由上乘的肢體喜劇將兩人的社會地位、涵養品味之高下差距表露無遺。整體而言,電影中沒有一個角色會讓觀眾心生厭惡,甚至 班奈特 太太的粗俗與荒謬都被她一心為女兒著想的母愛所彌補,班奈特先生面對妻女的幽默與無奈,完全找不到書中達西所指稱的不當禮儀,而這對老夫妻之間的互動也比書中描述來得更親愛。當然,威肯先生(Mr. Wickham)還是一樣地混蛋,莉蒂雅同樣地輕佻,但有誰在乎呢?當看到高大英挺的達西先生踏著薄薄晨霧與微白晨曦而來,終於能拋棄傲慢與偏見的愛侶襯著初昇的朝陽坦承面對自己與彼此的心意,這也許是所有愛情電影中最美的一幕。
同時看過電影院線與 DVD 兩種版本的觀眾一定會發現,院線版本中的結局是一場無中生有且內容毫無意義只有肉麻情話的一場戲,據說這是為了迎合大眾觀眾對愛情電影的期待:俊男美女在豪宅前訴說衷情並親吻,但這實在是太不 "Jane Austen"、太不"Victorian"的設計了,如此露骨的肉麻情話與肢體接觸,反而破壞了那份得來不易內涵細緻的完美愛情。值得慶幸的是,導演總算還能夠左右 DVD 的製作,就讓故事結束在班奈特先生要出嫁最心愛女兒的感動又不捨淚水中。書中記述的各個角色現實生活發展後話也一併省了,畢竟這是部愛情電影,而不是追求史實的古裝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