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英文文學首頁   /   作家  /  Arundhati  Roy  阿蘭達蒂 . 洛伊  /  作品
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作者Author  /  Arundhati  Roy  阿蘭達蒂 . 洛伊
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

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Arundhati Roy

馮慧瑛  撰稿

一、這部電影的緣起

電影基本資料

電影的語言

主題

結論

參考書目

一、 這部電影的緣起

 

19851987年間洛伊與先生Pradip KrishenITV這家製作公司工作,本來兩人擬拍攝一部名叫Bargad(榕樹)的連續劇,欲從Muir中央學院的五位畢業生眼中審視19211950年間的自由抗爭過程。但是,籌備兩年之後,由於ITV財務危機,拍攝工作終告取消。就在他們陷入絕望時,機緣巧合遇到公共電視台Doordarshan的總監Bhaskar Ghose,得知公視計畫提供資金請人拍攝電影於電視台播映。在與Ghose閒聊時,洛伊批評印度電影業有個「代言主義」(behalfism)的現象——住在都市的中產階級為鄉村百姓拍攝電影,為遭受強暴的弱勢婦女發言,拍攝者自己卻隱而不現。洛伊納悶為何大家不願反觀自我內心,將迷惑和混雜的自我放在電影中(“Foreword,” Annie, vii),Ghose聽後只簡單回應:「那就寫一部吧!」,於是洛伊就寫了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這個劇本是洛伊於1988年依據自己在德里建築設計學校中的經驗所撰寫的,由她先生Pradip Krishen執導製作成電影,這是一部低成本、劇情簡單的電影,記敘1970年代一群國立建築研究所五年級生準備畢業成果的過程和最後在審核委員會中發表成果的情況。故事圍繞在八位學生身上,其中又以與書名同名的角色Annie與洛伊所扮演的角色Radha為主。據了解,當影片拍攝完畢後,當初支持他們拍攝該片的Ghose已經調職,而新任總監對該片不僅興趣不濃,更在意的是該片是否會觸及政治敏感話題,所以該片只在Doordarshan公視播映一次,洛伊亦懷疑該片的母帶已經遺失了。對於該片只在深夜冷門時段播映一次,洛伊幽默地回應:

“It was screened late one night on TV (Doordarshan) when most decent folks were fast asleep.  The earth didn't move.  The world didn't stop and take notice.  Film festivals ignored it.  Reviews were mixed” (“Foreword,” Annie, v) 

事實上,這部電影為初試啼聲的洛伊於1989年印度國家電影節中獲得最佳劇本獎,影片更獲選為印度憲法第八列表中特定語言以外的語言之最佳電影(The Best Film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Schedule VIII of the Indian Constitution)。此處的特定語言之外的語言乃是指「英語」,因為在印度憲法有關國家語言的使用規章中,英語並不在其列。當這個劇本於2003年出版成書時,洛伊在前言中即以笑謔的口吻將此獎項對比她在1997年以《微物之神》獲得的英國布克獎項。

“Way more fun, wouldn't you say, than the boring old Booker?” (“Foreword,” Annie, xii)

TOP

電影基本資料

 

導演:Pradip Krishen

編劇:Arundhati Roy

主要場景:學生宿舍、師生休息室、五年級設計工作室、藝術工作室、Arjun租住的車庫、Rosebud酒館、警局

主要人物:建築系主任 Y.D. Billimoria (學生稱之為Yamdoot

Annie(全名為Anand Grover):建築系已經念了九年,這是他第四次念五年級。

Radha:由洛伊自己演出。

ArjunRadha的男友,計畫將AnnieRadha放在審核名單的最後兩名,並設計幫助Annie順利畢業。

其他五年級學生:MankindPaapeyLakesKasoziMedoo

BijliAnnie的未婚妻,為Rosebud酒館舞女。

出品公司:Doordarshan

上映時間:1988

TOP

電影的語言

 

洛伊在劇本前言說明這部電影的語言問題,她表示這個作品是以寫實手法呈現的,所以片中主要人物的語言採貼近德里大學學生的日常用語——混雜的英語,即摻雜了北印度語(Hindi)和少部分的旁遮普語(Punjabi)。由於影片中雜夾大量北印度語和旁遮普語,不諳這兩種語言的人在觀看影片或閱讀劇本時會有種隔閡感,多少也會限制這部影片的市場,但是洛伊表示在編寫劇本時,她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沈浸在咀嚼日常用語韻味的樂趣中。然而,不同語言的使用卻也會顯示出人物的階級差異,譬如,Annie的未婚妻Bijli為一名酒館舞女,她在片中皆講北印度語,Arjun的房東Mrs. Chawla則說著鼻音很重的旁遮普語,這正反映出印度社會中語言與階級的緊密關係。

在音樂方面,誠如Joel Kuortti所指出的,這部電影的配樂表現「一種顯著的混雜特色」(88),也凸顯洛伊所關注的問題:殖民主義如何影響著他們與自我的關係(“Foreword,” Annie, xi)。此外,背景音樂除了襯托電影主題之外,也說明當時印度大學校園中的流行音樂,電影所引用的音樂文類包括古典音樂、搖滾民謠、印地語電影音樂和搖滾樂。其中不乏當代西方的流行音樂,譬如:美國民謠歌手Bob Dylan、搖滾樂團Rolling Stone和黑人搖滾先鋒Chuck Berry的音樂,當然不能遺漏的是英國重量級團體The Beatles,這些音樂都顯示出當時印度大學生已深受西方流行文化影響。

至於電影的拍攝方面,這部影片處理的方式相當不同於寶萊塢電影。寶萊塢電影大多是歌頌英雄美人的愛情故事,電影不僅強調大卡司陣容,大型歌舞場面更是必備要素,也常以蒙太奇手法剪輯出唯美的意境。然而,這部影片的卡司除了飾演YamdootRoshan Seth是觀眾較熟悉的演員之外,寶萊塢著名小生Shahrukh Khan當時才剛出道,在這部電影中也僅飾演一位只出現於兩個場景的四年級學生,誠如洛伊所說的,這部電影中沒有任何「漂亮」的人,而這正是她喜愛此片的一個原因。在鏡頭處理上,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大多採長鏡頭,以完成一氣呵成的場景來凸顯電影的真實感,並且極少有特寫鏡頭,甚至有許多鏡頭是從人物的背後拍攝。此外,影片還有少許雜訊,在在表現出一種家庭自製影片或紀錄片的寫實性。洛伊表示在25年後重看這部影片,她更喜愛此片的非商業性與粗糙笨拙,此片所呈現的就是一個不擅虛華的年代。

TOP

主題

 

這部電影的評論並不多,或許是因為影片只播放過一次,一般觀眾不易有機會觀看。目前筆者只找到兩篇評論,一是書評家Suchitra Behal在簡介這部電影的劇本時所做的評論,她表示整部電影所傳達的是「一個世代的挫折與夢想」。另一位評論家Joel Kuortti則認為這部電影有兩個主題:一、印度的都市與鄉村兩極化現象,二、階級鬥爭,這兩個主題分別由兩位主要角色AnnieRadha的畢業成果計畫彰顯。Annie念茲在茲的理想計畫是將印度長達十二萬公里的鐵路開發成綿延的果園,以減少都市與鄉村的貧富差距,並運用豐碩的水果產量創造「市集城鎮」(mandi town)。而Radha的畢業論文則討論建築事業背後的意義與運作,她不僅分析建築師和建築工人在待遇上的差距,亦明白指出建築師的設計並非是為了改善一般市民的生活空間,而是為有錢人興建房屋,讓他們能創造更多財富,所以他所建的不是房屋,而是撲滿。

               

Annie: The genius of the plan lies in its bloody simplicity.  What I'm proposing is that the government plants fruit trees on either side of the railway track.  Fine?  All over India.  General janta craps around the railway tracks anyway, right?  So the soil is bloody fertile, haina?  Now all you have to do is on every passenger train na, you attach a water carriage with two fountains that spray water on either side.  What do you get?  One hundred and twenty thousand running kilometres of fruit trees, man! (Annie 13-14)

               

The Architect as a professional, as a money-making institution, has no commitment to community space in an urban area.  His primary commitment is to ‘his' building and ‘his' building is usually designed as a means for those who already have money to make more money.  This is not architecture—it's construction.  These are not buildings, they're piggy-banks. (Annie 36)

 

事實上,AnnieRadha的計畫皆凸顯出建築與社會議題的關係,這也是編劇洛伊一向關注的重點。誠如洛伊在劇本前言中所表示的,到目前為止她的所有寫作,不論是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電影劇本、小說或政治評論,皆是在磨練其個人思考或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多少都表達其個人對政治的看法(“Foreword,” Annie, x)。而在這部電影中,最具有政治意識的並不是Annie,而是Radha,洛伊透過這個由她自己飾演的角色表達她的觀點,而且此片的政治性不只是階級問題或城鄉差距,還涵蓋性別政治議題,這點可由Radha向助教Big Tate所提出的問題看出,當Big Tate在課堂上特別詢問女同學有關廚房垃圾處理設備的基本設計標準時,Radha針對此舉所隱含的性別歧視提問:「我納悶為何只問女士…難道認識廚房會對男士的男子氣概有什麼壞處嗎?」。不僅如此,電影亦特別安排另一位女同學LakesRadha做對比,Lakes是個傳統保守的女孩,對於Radha攜帶男友到女生宿舍一事無法苟同,在畢業成果的設計方面也不像Radha那般有主見,反而利用柔弱氣質請求助教幫忙。

 

Radha: I was wondering why just the ladies, sir…  Is it bad for the gents' virility to know about kitchen, or what?

Big Tate: …This is a class on services and sewage disposal, not women's right.  Now.  Can you kindly tell us what the properties of a good kitchen waste bin are?

Radha: (Innocently) Um…Shouldn't dissolve in water, sir? (Annie 55)

 

Lakes: Y'know my father na once told me a girl's reputation is like a crystal bowl.  Once it breaks.  It's lost forever. (Annie 18)

        洛伊在小說《微物之神》中對疆界問題的關注,其實早在1988年編寫這部電影的劇本時已然可見。洛伊表示就是在建築系唸書時,她才開始看到印度社會中存有許多無形的疆界,不僅有城市與鄉間之分,在印度的都市計畫中亦處處可見疆界的劃定。大體而言,城市中分有「市民」(citizen)與「非市民」(non-citizen)兩種人,市民是都市計劃會關照的人,而非市民則是那些被排除於計畫之外的人。而在電影中Radha也在論文中指出建築師所設計的公共建築物已成為一種象徵,傳達給非市民的訊息即是「禁止進入」、「遠離此地」、「此地不屬於你」,就如熊或老虎等動物藉由在樹皮留下抓痕或散發氣味以表示「此處是我的地盤」一樣,這些建築設計也是在劃定「地盤」。這些疆界劃分所引含的是權力或權利分配的不均衡,然社會表面上的混亂其實皆是有計畫地運作而生成的,洛伊是在建築系唸書時才體會到這一點,於是開始嘗試瞭解掌權者與無權者之間永無止盡的衝突,這也成為她所有寫作中重要的主題(“Foreword,” Annie, xi)。

 

It was as a student of architecture that I began to see that in India we have citizens and “non-citizens,” those who matter and those who don't.  Those who are visible and those who are not.  Those who are included in our planners' plans and those who are reflexively excluded from them. (“Foreword,” Annie, xi)

 

Radha: …So in the way he designs these institutions…these symbols, the architect-engineer is telling the non-citizen “keep out,” “stay out of here,” “this does not belong to you”…  It's a way of establishing territory… like animals…  Bears leave scratch marks on trees, tigers have a spray, a mixture of urine and scent gland which says “This is my territory.”  In human beings this urine and scent gland is replaced by the architect, who establishes territory by manipulat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nie 92)

TOP

 結論

 

這部電影結束後並未立刻打出工作人員名單列表,而是以角色照片加上字幕,交代幾位主要人物的未來發展。令人驚訝的是,念了九年才畢業的主角Annie成為國立建築研究所的副教授。而Radha就如作者洛伊一樣成為一個作家,但是卻在完成第一本小說之前,於19831124日在Gopalpur海岸淹死了,這一天也正好是作者洛伊的生日。諷刺的是,Annie在畢業成果發表中最後趨於現實,捨棄鐵道果園計畫,改而設計審核人員較為青睞的五星級渡假中心,畢業之後得以進入了學院的中心,而執意依循自我意志的Radha卻死於意外,不禁讓人懷疑洛伊為何做此安排,這或許是值得讀者或觀眾繼續深思的問題。

TOP

參考書目:

 

Behal, Suchitra.  “First Impression.” The Hindu 28 Sept. 2003. http://www.thehindu.com/thehindu/mag/2003/09/28/stories/2003092800410500.htm

Kuortti, Joel.  “City and Non-City: Political and Gender Issues in 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Globalizing Dissent: Essays on Arundhati Roy.  Eds. Ranjan Ghosh and Antonia Navarro-Tejero.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80-90.

Roy, Arundhati.  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New Delhi: Penguin Books, 2003.

TOP

導讀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