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君編譯
July 2011
林玉玲
Lim, Shirley Geok-Lin (1944-)
成長背景與寫作風格
集詩人與學者一身的林玉玲教授,也是聞名國際的小說與傳記作家,近年來,也被譽為「馬來西亞最傑出的詩人」,其作品主題囊括女性主義、姊妹情誼、愛情、親情、政治和殖民地經驗等等。來自一個深受殖民文化與西化影響的家庭,林玉玲於1944年12月27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麻六甲,跟其他兄弟一樣,六歲上英國人辦的小學,開始學習英語。她在自傳中寫到,她講英文「就像雨滴重回河川,魚兒重回江海」。10歲時,在麻六甲時報(Malacca Times)發表了文人生涯的第一篇詩作。林玉玲出版了大量的詩集,1980年出版的《跨越半島》(Crossing the Peninsula),更獲得了「大英國協詩歌獎」(Commonwealth Poetry Prize),馬來西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畢業後,林玉玲前往美國深造,於布蘭岱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獲得英國文學碩士與博士學位。
身為受英式教育在馬來西亞長大的華人,林玉玲不擅長也不喜歡講父母的母語,福建話(Hokkien),對「中國」這個詞彙始終有隔閡,雖然父親嚮往西方文明,但仍「以傳統中國教育教養」她及其他的兄弟姊妹。然而,在中國文化的教養過程裡,林玉玲對華人圈裡的沙文主義(Chauvinism)十分不以為然,林玉玲的詩作,「給華人女性的民謠」(Pantun for Chinese Women)裡,描述了母親將女嬰悶死時,一邊哭喊:「我不能承受這種後果」,尖銳地批判華人社會殺女嬰的現象,此外,林玉玲使用源自十五世紀的馬來民謠(Pantun)格式創作,馬華結合的作品,恰巧暗示了雙方文化在文字上的結合,不像馬來西亞政府當局急於撇清華人文化,林玉玲作品沒有政治味,這樣的風格,代表了馬來西亞華人離散經驗,也展現了華人女性時間與空間的心靈之旅。
主要作品
《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An Asian-American Memoir of Homelands):本書1996年於新加坡發行時,副標題被改為《月白的臉:一位娘惹女性主義者的回憶錄》 (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Memoirs of a Nonya Feminist),李有成教授指出,「此回憶錄的東南亞版副書名因此饒富本土與區域色彩。兩版本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副書名當然主要是出於市場的行銷策略,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事實也顯示身為離散作家,林玉玲的身分曖昧混雜」。本書為林玉玲的自傳,於1996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American Book Award),記錄發掘自我認同的過程,幼年被送往麻六甲的天主教會學校,修女們的專斷跟反覆無常,讓林玉玲看到了有別於儒家教育下的另一種女性類型。本自傳同時也描述了當時馬來西亞政局與社會的動盪,不但影響國家層級,也影響個人層面,林玉玲在書中提到,「每個變動都影響到個人身體」,她出生的1944年12月,正是「日軍欺凌壓榨最烈、糧食短缺、全面饑荒最嚴重的時候」[1] ,「是否因此這個嬰兒讓人想起充滿飢餓與恐怖、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的時代?她是否吸入了電力開始之前那段時期的晦暗幽冥、吸入母親懷孕時期營養不良的憂鬱煩悶…」這些動盪,成了身體持續的記憶,在心理與身體中留下印記,也影響了自我意識。對抗日軍壓迫、種族歧視、性別壓迫和貧窮,不但是與外在世界的對抗,也是內心自我掙扎的過程,本書前段描述的,是一位女子智慧的養成,而跨國的旅程同時也是改變自我觀點的重要因素。
殖民教育、教會學校的白人教師,英國政府在馬來西亞殖民時期的權力以及一心嚮往西方文化的父親,皆是象徵權威的「月白的臉」,林玉玲指出「我們全是學舌的人,生來就要受到文化的推擠、塑型、鞭策;然而我們又是主宰,無論多麼柔順或是多麼口拙、意圖奮力抵抗抵抗這樣的型塑,我們還是擁有主控的力量」。自傳裡,林玉玲並未將殖民主義過度簡化為意圖消滅他者文化的強權,反而探討了「自我認同」,以及如何於此強權下,去對抗政治與文化的壓迫。
自傳的第二部分是關於赴美後的生活,以及面臨職場的挑戰,身為作家、學者,林玉玲還必須學習如何當一位母親,她的難題就是「如何把鞭打變為擁抱,把尖銳難聽的責罵變成充滿關愛的解釋,把無助難言的憤怒化為慈愛,我應該用不同的方式愛他。」此外,林玉玲開始對美國有不同的感受,而孩子也成為她與美國之間的聯繫。「或許我應該時時記住自己的身份是合法居留的外國人,. . . 希望他有歸屬感,確定自己的家鄉是何處,瞭解自己的身份、心存驕傲」,於此同時,她也開始審視身為女性及亞裔美國人的雙重弱勢問題:「大學裡綠意盎然、舒適的研究環境,將嬰兒以及所有肢體上的親密關係排拒在外。女人在被允許進入歌德式的大廳及閱覽室之前,先得把孩子寄放在旋轉門的入口。」「想成為亞裔美國學者,我需要的不僅是書和一個自己的房間。我需要一群學者,熱烈討論針鋒相對、堅持己見,特別是一群女人。」林玉玲在自傳裡陳述了如何以亞裔美國人的身份,加入女性主義的社群,「我自己的國家拒絕讓我這樣的人把那裡當作家鄉,諷刺的是,在美國這個原本禁止像我這樣的人進入的土地上,我竟然發現自己在這裡建立了家園」。林玉玲指出,書寫是重述生命的工具,幫助作者重新檢視生命經驗,透過文字,抽象的記憶轉化為文字的回憶錄,透過寫作,記憶以語言的方式再現,永遠不會被遺忘或刻意抹滅。 除了《月白的臉》以外,林玉玲也創作其他跨國議題的小說,《馨香與金箔》(Joss and Gold),《鞦韆妹妹》(Sister Swing),《魔法披巾》(Princess Shawl)。
《魔法披巾》(Princess Shawl):本書為青少年小說,讀者鎖定不同國籍的年輕人,藉由九歲小女孩Mei Li經歷的旅程,喚起許多已被遺忘的歷史與文化也闡述了家族關係對個人人格發展的影響。
《馨香與金箔》 (Joss and Gold):可說是《蝴蝶夫人》 (Modame Butterfly)的現代版,內容卻處理了更為複雜的當代全球化脈絡,本書裡,時間扮演重要的角色,顯現社會的變遷不僅只是建築、科技的轉變,也顯現於個人認同。故事的地點從馬來西亞、美國到新加坡,記載著主角們處事態度與對未來期望的心境變化,故事內容也挑戰了後殖民與後女性主義,也暗示了,對生活要求的過多,是不智也是不必要的。
《鞦韆妹妹》(Sister Swing):不但是一部亞裔美國人的小說,也可視為處理跨國議題的作品,故事呈現了詭異但相互連結的權力、自由以及對個人幻想、生活的相互連結。三個居住於馬來西亞的姊妹在越戰後前往南加州,他們見證了越戰後文化價值的轉變,Swee,三姊妹中的一員,為了逃離父親的鬼魂陰影而逃離馬來西亞,然而,在美國,透過越戰退伍軍人,她卻見識到了美國帝國主義與文化霸權的黑暗面。
張錦忠教授指出,林玉玲的詩風現代,形式嚴謹,反映了詩人在不同時空的離散生活經驗與思索。在訪談中,林玉玲指出:「我的詩處處都呈現我和原鄉關係的主題。我在一九六九年離開馬來西亞,三十多年後,儘管我經常返鄉,我和其他地方別的國家的關係層層重疊。我想我的詩總是一再重複書寫這種進行中的認同感,以及我和不同社群不同地方的種種關係」。除了創作小說與詩歌之外,林玉玲也對編纂亞美文學有莫大的貢獻,如《打籽繡:亞美女性詩文選集》(The Forbidden Stitch: An Asian American Women's Anthology)(1989),《如何教授湯婷婷之女戰士》(Approaches to Teaching Kingston's The Woman Warrior)(1991)以及1999年出版之《亞美文學選輯》(Ais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等等。此外,對於文字創作的學術貢獻,也可見於《東南亞裔美國文學創作》(South-east Asian American Writing: Tilting the Continent)(1999)以及《學術中的權力、種族與性別:塔裡的陌生人?》(Power, Race and Gender in Academe: Strangers in the Tower?)(2000)等書。此外,林玉玲對文學批評等領域也有所涉獵,如《民族主義與文學》(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與《用英文書寫東南亞》(Writing Southeast/Asia in English: Against the Grain)等兩本論述集。創作方面,林玉玲獲獎無數,同時,於1997-1999年間,她也擔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女性研究召集人,也在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英文系擔任客座教授。在擔任《女性主義研究》(Feminist Studies)以及《女性研究季刊》(Women's Studies Quarterly)的編輯群時,林玉玲對於女性研究也有極大的貢獻。
[1] 《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中文內容部分鈞參考張瓊惠教授譯文
TOP
參考資料
Lim, Shirley Geok-lin. Among the White Moonfaces. New York: Marshall Cavendish, 1996.
---. “Embodied Memory and Memoir.” Biography 36.3 (Summer 2003):442-43.
Zhang, Li. “Lim, Shirley Geok-lin.”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Ed. Guiyou Huang. Vol. 2.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9. 635-40.
李有成。〈回家:論林玉玲的回憶錄〉。《英美文學評論》,第`17期,2010:193-
208。
林玉玲。《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張瓊惠譯。台北:麥田
,2001。
張錦忠。〈在秋蟬聲中談詩──專訪亞裔美籍作家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
《聯合文學》,第293期,2009。<http://city.udn.com/78/3324185#ixzz1SQF8fjR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