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首頁   /   The 20th Century -- First Half 二十世紀 -- 前半  /  作家  /  Robert  Frost  羅伯.佛洛斯特  /  作品
After Apple-Picking
作者Author  /  Robert  Frost  羅伯.佛洛斯特

After Apple-Picking

 
 
主題(Theme)
  表面上,本詩是一時田園詩,描寫一位摘蘋果者在摘蘋果之後昏然欲睡,在恍惚中仍知將會夢見摘著蘋果。但在象徵意義上,摘蘋果卻可視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本詩除在表明工作的重要性之外,猶在強調工作後所得的成果與報酬。另一方面,一個人在採擷了「蘋果」之後則想休息一下。而對Robert Frost來說,摘蘋果可能即是作詩的生涯。在寫下了許多詩之後,Frost似乎和在"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一樣,表明了一種退隱的渴望。
 
教訓(Didacticism)
   Frost的教訓可見於摘蘋果者的話中,他說:

...I am overtired
Of the great harvest I myself desired. (28-29)

    這種似非實是的說法正表明了理想與實際的衝突。一個人常常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一旦這麼多期望一一實現,他又會感到厭倦。

    本詩的教訓意義又見於說話人摘蘋果的態度。他小心翼翼,惟恐失手使蘋果掉到地上。

For all
That struck the earth,
No matter if not bruised or spiked with stubble,
Went surely to the cider-apple heap
As of no worth.

    如果我們把蘋果比喻成人的理想,則這種隱喻頗具哲理上的真實性。此處的「一失手」類似我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說法。

 
 
結構(Structure)
  本詩是一種說話式的獨白。詩中以第一人稱獨白的人即是那位摘蘋果者。他說話時是處於一種恍兮的半睡半醒狀態,所以他所說的也一半是真實,一半是夢境。為此,在結構上,Frost讓一連串的對比在詩中發展著:秋收的世界對冬藏的世界;勞動的世界對休息的世界;努力的世界對酬勞的世界;清醒的世界對睡眠的世界;平常所見的世界對透過冰片所見的扭曲世界;事實的世界對夢幻的世界。簡言之,即是事實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對比。(請參閱Understanding Poetry一書),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中人雖然處於真幻之間,他的所見,所聞,所嗅,所觸,所想卻不同於痴人所夢。即使是夢中說的夢話亦有其真理的所在。也就是說Frost故意製造一種夢境的混淆,但是他話中所露的「真言」卻顯示出混淆是受到節制的。
 

 

作詩法(Versificaiton)
  從作詩法的觀點來說"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The Road Not Taken"見其工整,而本詩則見其變化。在句法上,Frost無拘無束的將長句和短句混雜在一起。有時候一句可達五行之長,有時候則僅有一行。每行的長短也變化很大。雖然以十音節的行數佔最多,但是有時候一行可長至十二音節(如第一行),有時候則短至兩音節(如第三十二行)。長短句和長短行的配合產生一種不穩定的韻律,似乎正好配合了夢境的混淆。在詩中,韻腳的運用也頗為自由。在四十二行中竟然押了二十韻。腳韻豐富但並沒有一定的排列。因而,這首詩的押韻隱隱間也表現出一種如真似幻的不穩定狀態。這種效果或是Frost有意要獲得的。
     
     
 
   
  文本
導讀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