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首頁   /  PostColonialism 後殖民主義  /  理論家  /      王德威  /  作品
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
理論家 Theorists  /      王德威
未命名 3

伊象菁 摘要/討論

July, 2010

 

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

 

摘自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頁65

 

 

1977葉石濤先生在《夏潮》上所發表的〈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將鄉土書寫為台灣文學發展的潛質定位,所謂鄉土為何?如何建構?由誰建構?在之後引發了強烈的筆戰鄉土與國家;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頡頏;又是誰的文學史等等問題(65)。葉石濤先生在《台灣文學史綱》則對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起因作了以下歸結:

一九七六年初,鄉土文學問題論爭發生時,已經演變成台灣文學與台灣社會路線問題的討論了。這好比是光復以來台灣社會內部所隱藏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的各種未得解決的問題癥結,藉這文學路線的檢討,頃刻間爆炸開來一樣那麼鄉土文學的發展,變成名正言順的台灣文學,一定有其社會背景存在。從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定後經濟發展成為最重要的課題,台灣必須迅速地工業化善用美援外資的進入、跨國企業的增加造成台灣的固有傳統文化和民族風格蕩然無存。[1]

那麼,鄉土文學果真名正言順地成為台灣文學嗎?在此時空結點上所引發的討論與爭辯不斷衍生,「鄉土」作為一個論戰的主題,是否還是當時葉石濤先生所描繪的鄉土,恐怕早已是人事全非了,縱觀1977年至今近三十年所積累的時光片段與空間變換,更迭演繹出的各種「鄉土」解釋與衍異,也是王德威在這篇論文裡欲討論的問題。

 

TOP

 

一、           鄉土文學論戰的幾個問題

與七年代的政治、社會事件是台灣「鄉土」的另一個戰場1971年的保釣事件,1979中美斷交,高雄的美麗島事件,黨外異音的伏流都引發了對台灣內部對於國族建構議題的強烈反動。

王德威引述葉石濤在《台灣文學史綱》中對鄉土文學論戰的觀點,自朱西甯到王拓[2],其意在說明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結論已是蓋棺論定了。

土地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想像建構或是實際上的互為唇齒?王德威認為在鄉土文學論戰之中,所隱匿的是國族的建構,鄉土作為國族的相對指涉,自每個人筆尖裡所幻製出來的所指與能指,在台灣文學的場域之上形成一片煙硝瀰漫,究竟如何,誰都有一本秘密可談。而本摘要將試著找出王德威論文中的些許疑點,以及在當時論戰裡的話語機鋒來往提出質疑,雖然昔過今往,在時空轉向中回看論戰的本質恐有以今論古的矛盾與錯置,但是從國族想像與建構,以及鄉土記憶如何追尋的路徑來找尋,仍舊可嗅聞出隱於其中的意識型態與弔詭。

1. 葉石濤認為鄉土文學須以台灣為中心,此番論點引起朱西甯的抗議,並從台灣曾被日本殖民的觀點來質疑所謂「民族文化」的忠誠度和精純度(66)。在這句話話裡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首先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追本溯源,台灣因何被殖民?殖民之後在這塊土地上又開出什麼樣的花朵?沒有深入探究殖民時期的台灣人寫出了什麼樣的文學作品,而逕以順民、皇民將台灣人歸類,那麼賴和、楊逵、張文環、呂赫若、以及龍瑛琮等等作家,他們所擁護的反帝反殖民反封建的路線,早已被證明其無法被漠視的地位;再者,所謂的民族文化所指的又是誰的民族文化?站在不同位置上所建構的國族想像,在此已產生了巨大的鴻溝。

2. 游勝冠所區分的三條鄉土文學論述的路線,所共同抨擊的是現代主義文學,甚至是國民黨的官方文工機器,若然,現代文學與官方文工機器是如何連結?兩者之間的共通性又為何?如此簡化的論述在當時代隨處可見,例如引起論戰高潮的正是余光中的<狼來了>一文中,指陳鄉土文學為工農兵文藝,將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渣粕再度傾倒在論戰之中,企圖引起發酵作用。正如其所預期的,之後引起的論戰甚至讓當時總統嚴家淦在文藝會談上,表明國家三民主義文藝立場,鄉土文學論戰不得不掩旗息鼓、嗚金收兵(66-67)。

3. 那麼,在論戰之後的鄉土文學與現代文學,發展出什麼樣的作品與論述呢?葉石濤在《台灣文學史綱》中也認為,一進入八十年代,鄉土文學已然被丟棄,改稱台灣文學了。[3]換言之,鄉土文學果真如王德威所述,已經被「正史化」了(67),而所謂的正史化的意義又是什麼?是擴編成為一個大敘述?還是內縮成為一個被定義的文類?意義的辯證或許讓鄉土成為國族想像的道路更加清明了,鄉土成為台灣,是隱喻還是建構?或許在其論述中可以找到其邏輯。我們所需質疑的是這裡鄉土中的土地,是抽象還是辯證的?或許挪用國外的國族建構論述,或從遺忘或從決定或從血統種族來論,的確已是定論無須再論,有趣的是,無論從何種立場來看,從排除理論建構出來的二元對立場域,中心與邊緣,官方與反對者的相對論始終如影隨形,因此,在透視了建構國族中的矛盾與對立之後,是否能找出鄉土的本質?或許可由作家文本中討論之。

4. 延續問題2中余光中較具爭議性的發言,王德威認為其將鄉土文學過於粗略地簡化為農工兵文藝,爾後的官方說法也如法複製此一邏輯,但是他卻又合理化五十年代的反共文學等同於懷鄉文學,即使他鄉已成故鄉,但是為了合理說明鄉土與國族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此簡化的邏輯還是為其所用。與張國棟在1970年所疾呼的鄉土與民族是不可分割的存在相互呼應,而王昇更擴大並昇華對國家的情感即為對民族之愛,一個鄉土=民族=國家的線性簡化已然呼之欲出68-69),與王德威前文所批評者產生了矛盾之處。

5. 在國族建構中想像之必要,彷彿揭示了文學在其中的重要性。鄉土與國族間的關係可視為文學關係,即從想像、從創造性的遺忘開始,那麼,國族建構不過是如此虛構的過程嗎?無論是從大中國或者大台灣的意識型態來看,都是大敘述的建構。那麼,將鄉土問題化,從問題中繁衍出源源不絕議題的可能性,或者是為可行之路。但是在論文的最後,王德威仍舊無可避免地,在批判台灣文學中的獨立路線時,顯露出將台灣文學應該放置在中國文學史中的潛在意識。

TOP

 

二、           鄉土文學中的書寫

    1. 台灣鄉土文學之風格與寫實主義的關係70-71),其原道精神即為原鄉敘述,而在故鄉已為他鄉的現實折衝之中,正好騰空了地理上的實際場域,為書寫想像中的故鄉安插了一個位置,由寫實主義填補了想像的虛妄,不再落人口實,只是此處所書寫的果然是故鄉?在台灣不同族群所書寫的鄉土自然呈現不同的面貌,在這裡所論之鄉土書寫應是指外省人對於故鄉的描繪,記憶與故鄉如何不謀而何?又或者是另一個想像的建構?鄉土已然成故土,執拗於鄉土的書寫,與五十年代的懷鄉文學,又有何差異之處呢?

    2. 王德威認為現代主義在台灣被斯時斯地本土化了,並從王文興、七等生等人的文本裡去應證,彷彿是試著將鄉土文學與現代主義兩者的二元對立關係進行解套,但我們應該要問的是,寫實與現代主義之間是何時成為二元對立的關係?王德威或許應該對於兩者看似自然的對立關係進行解釋。另外,他認為寫實主義是進口的文學舶來品,但是從中國文學史或文學作品的傳統裡去找尋,事實上很輕易地就可得到反證。(72-73

    3. 對於故鄉已成「故」鄉,對於台灣不同族群裡,也有不同的認同問題可茲討論。(73

    4. 台灣鄉土文學與大陸文學的發展如何產生聯結?若對歷史、政治大敘述進行批判,才能得見機鋒。那麼是否也暗示了鄉土文學為歷史縫隙中的小敘述?(74

TOP

 

三、           台灣本土論述在台灣文學中的建構

    1. 從文本中討論,以李喬、東方白的大河小說中,顯見其建構的開國史話企圖。(75

    2. 宋澤萊、林雙不的河洛語所書寫的台灣鄉土文學76);以及王禎和現代與鄉土的結合,反映當時代台灣政經現況,予以嘲諷怒罵;而另外女性書寫的部分,則以蔡素芬、陳燁李昂為例,但是如何將女性書寫擺放在國族之中,是否過於強人所難?另外,原住民文學或許正好可以與前文所論之故鄉書寫作一對照與回應,擺脫所謂的漢人原罪,從文本裡去討論鄉土書寫對於原住民作家的意義,或許更能切中要旨。(78

3. 最後提出鄉土文學與記憶之間相互召喚的討論,以及分析鄉土文學中的地景如何呈現的問題。

TOP


[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頁137-138

[2] 同上註,頁144--150

[3] 同上註,頁150

 

TOP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