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首頁   /  Post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  /  理論家  /  Jurgen  Habermas  尤爾根‧哈伯瑪斯
Jurgen  Habermas
尤爾根‧哈伯瑪斯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J%C3%BCrgen_Habermas
資料提供者:Wen-ling Su;Diane Kao; image source - wikipedia
關鍵字詞:Postmodernity

Wen-ling Su Diane Kao編譯

July 2009

尤爾根哈伯瑪斯

Jurgen Habermas

生平簡介

學術生涯

溝通理性

參考書目

網站連結

中文書目

台灣博碩士論文應用實例

 
生平簡介
 

哈伯瑪斯1929年出生於德國的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戰敗時,他15歲,曾參加希特勒青年團,大戰最後幾個月被派到西線戰場負責防禦。哈伯瑪斯曾自承他的父親是納粹主義溫和的支持者。審理納粹戰犯的紐倫堡(Nuremberg)大審判,以及揭露集中營內納粹暴行的記錄片,讓哈伯瑪斯大夢初醒,認為德國需要牢牢記取過去因執行軍國主義、極權主義和集體屠殺而獲得的沉痛教訓,並矢志阻止類似的政治犯罪再度得逞。

TOP

學術生涯

 

哈伯瑪斯從小在基督教的家庭長大,他的祖父曾擔任神學院院長。他曾在哥廷根(Gottingen1949/50)、蘇黎世(Zurich1950/51)、波昂(Bonn1951-54)等大學就讀,並於1954年在波昂(Bonn)大學完成博士論文,題目為《絕對與歷史:論謝林思想中的矛盾》 (Das Absolute und die Geschichte. Von der Zwiespaltigkeit in Schellings Denken,英譯 The absolute and history: on the contradiction in Schelling's thought),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56年哈伯瑪斯曾在法蘭克福學院(the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in Frankfurt)擔任阿多諾(Theodor Adorno)的助理,從事與「大學生與政治」相關的社會研究,在這期間他首次接受批判理論的洗禮,導致後來竟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他獲得教授資格的博士後研究論文《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Strukturwandel de Offenlichkeit,英譯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一開始並不被看好,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曾嚴加批評,造成二人決裂。哈伯瑪斯後來到馬爾堡(Margurg)大學在法律和社會學家阿本德羅特(Wolfgang Abendroth)的指導下完成這篇論文,並在1962年出書。

 

1961年哈伯瑪斯受詮釋學大師伽達默(Hans-Georg Gadamer)之邀到海德堡(Heidelberg)大學哲學系任教。1964年在阿多諾大力支持下,接替霍克海默,出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和社會學教授。1971-1981年與自然科學家威茲薩克(C. F. Von Weizsacher)在斯坦堡(Starnberg)共同創立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n the Preconditions of Human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並擔任所長,同時也在這時期發展他著名的溝通行動理論(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1983年哈伯瑪斯回到法蘭克福大學任教,一直到1994年退休為止。重要著作包括《理論與實踐》(Theorie und Praxis英譯 Theory and Practice1963), 《認識與旨趣》(英譯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1968) 和《交往行為理論》(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s英譯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1981)

TOP

溝通理性

 

哈伯瑪斯早期的作品即透露出馬克思主義式的人文關懷在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1962)中可以明顯看到法蘭克福學派新馬克思文化理論的影子。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首的法蘭克福學派自1920年代起大幅修改馬克思主義以用來批判現代文化與社會。他們悲觀地認為二次大戰的極權主義顯示普羅大眾的墮落已不足以領導革命,而墮落之源則指向大眾媒體。阿多諾的著作尤其常對於跟資本主義掛鉤的「文化產業」嚴詞批評,認為當代群眾受其蠱惑往往成為盲從的消費者,而非能積極反省批判的人。哈伯瑪斯在這一點上深受影響。

 

然而後期他走出法蘭克福學派的悲觀與否定,反而將關注焦點轉向「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這個新的方向受到論文指導教授阿本德羅特的啟發,而理論的源頭則為康德(Kant)和黑格爾(Hegel)。哈伯瑪斯與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以及與後結構主義學者之間的差異,跟他為「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eason)所做的辯護相關。

 

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的學者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和在他們的名著《啟蒙的辨證》(Dialecktik Der Aufklarung,英譯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1947)中曾強烈抨擊啟蒙精神,他們認為啟蒙一方面推崇理性,另一方面卻反理性;一方面要打倒神話,另一方面卻又創造了另一個神話。換句話說,代表啟蒙理性的實證科學和技術在18世紀或許發揮了除魅(disenchantment)的功用,但後來卻淪為宰制的工具,導致自然被物化,標準化成了要求同一性、排拒異類的藉口,二十世紀極權主義的興起即見證啟蒙理性現代化神話的破產。

 

後結構主義的理論主要源自尼采(Nietzsche)與索緒爾(Saussure),但對啟蒙理性的批評與法蘭克福學派並無二致。包括李歐塔(Lyotard)和傅柯(Foucault)在內的後結構主義者認為「理性」並沒有「超驗」(transcendent)的絕對標準,但卻常成為排擠、詆毀或壓迫他者(the Other)的藉口。他者的主張總被打壓成「非理性的」,其中尤以不具特權的社會族群為最,例如婦女、孩童、窮人、少數民族、種族他者(ethnic others)與身障者就經常被描繪為缺乏理性的一群。理性的標準被視為具有一致性、放諸四海皆準,因此只要未能符合該標準就可以「合理地」被排除在公民自由權之外。因為發現理性主義的「大論述」(grand narrative)暗藏玄機、充滿自我矛盾的悖論,有些後結構主義者甚至主張完全離棄理性會使我們變得更好。

 

哈伯瑪斯並不同意這些反啟蒙理性者的看法。他認為即使是批判理性的人,在論辯之時,仍免不了要運用理性為工具和假定理性溝通的可能。同時他也認為啟蒙理性會被扭曲為極權主義,是理性不足之故。只要經過妥善定義,理性就可以成為實務的規範(norm)與評鑑的客觀依據,讓我們真正脫離弱肉強食的政治現實。因此除了支配型的政府和市場經濟所使用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外,哈伯瑪斯還指出「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eason)的存在。後者假設「理想的言談情境」(「the ideal speech situation」)存在於公共領域,並強調透過「溝通行為」達成理性、民主和解放等現代化目標的重要性。他認為,一些基本協議若沒有植基於溝通行為之上,人們將無法互相理解或彼此協調活動。因為注重溝通,哈伯瑪斯認為任何話語都是一種「言語行為」(speech act),因此非常重視語用學(pragmatics),也對文學理論產生興趣。

 

哈伯瑪斯認為溝通理性不但不會排擠他者,反而以包容他者、與他者產生互動為圭臬。此外,因為強調「互為主體」的溝通倫理,「溝通理性」不像「工具理性」一樣壟斷政治權力,反而鼓勵公開論辯,進行批判思考。對哈伯瑪斯而言,公共領域的溝通與批判在後現代社會還必需持續進行,因此在啟蒙時代開始萌芽的現代化(modernity)仍是未竟之業,後現代僅是現代化的延續。這些看法在學界至今仍備受爭議。

TOP

參考書目

 

Leitch, Vincent B., ed. 「Jurgen Haberma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Norton, 2001. 1741-1745.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Biographical Contexts.」

http://www.sparknotes.com/philosophy/public/context.html

龔卓軍著。<審美現代性之爭:哈伯瑪斯與傅柯論波特萊爾>。《身體部署:梅

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268-309

TOP

網站連結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生平年表」。毛榮富教學網站。

http://www.mao52115.tcu.edu.tw/handout/classic/extension/01_哈貝馬斯生平年表.pdf

     提供哈伯瑪斯相當詳盡的生平介紹及書目資料。

 

韋漢傑著。<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人文》二OO五年十月第一四二期

http://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142-22.htm

Habermas links.」 Antti Kauppinen.

http://www.helsinki.fi/~amkauppi/hablinks.html

網站提供許多哈伯瑪斯的單篇文章、研究哈伯瑪斯的相關文章、哈伯瑪斯最近的學術活動以及其書目資料。

 

「Jurgen Haberma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habermas/

     提供哈伯瑪斯的作品介紹和寫作原因。

 

Habermas Forum.

http://www.habermasforum.dk/

     提供研究哈伯瑪斯的相關文章和書目資料、哈伯瑪斯的文章和演講稿下載以及其近期活動訊息。

TOP

中文書目

 

Beck, Ulrich and Juergen Habermas著。王學東等譯Politik der Globalisierung《全球化與政治》。北京市:中西編譯。

Habermas, Juergen著。曹衛東等譯。Strukturwandel de Offenlichkeit《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市:聯經,2002

     英譯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著。洪佩鬱、藺菁譯。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ger《交往行動理論:論功能主義理性批判》。重慶市:重慶,1994

---.著。曹衛東譯。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s《交往行動理論:行動的合理性與社會合理性》。上海市:人民,2004

---.著。曹衛東譯。Die postnationale Kondtellation politische Essays《後民族架構:哈伯瑪斯政治論文集》。臺北市:聯經,2002

---.著。曹衛東譯。劉小楓主編Transzendenz von innen, Transzendenz ins Diesseits《內在超越與此岸超越》。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

---.著。沈清楷譯。L'Ethique de la Discussion et la Question de la Verite《對話倫學與真理的問題》。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著。劉北成譯。Legitimationsprobleme im Spaetkapitalismus《合法化危機》。臺北市:桂冠,1994

---.著。郭官義譯。Zur rekonstruktion des historischen materialismus ger《重建歷史 唯物主義》。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0

---.著。曹衛東選譯。《哈貝馬斯精粹》。南京:南京大學,2002

---.著。博樹譯。Communication ant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交往與社會進化》。重慶市:重慶,1989

---.著。郭官義、李黎譯。Theorie und Praxis《理論與實踐》。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4

---.著。郭官義、李黎等譯。Erkenntnis und Interesse《認識與旨趣》。上海:學林,1999

---.著。李黎、郭官義譯。Technik und Wissenschaft als "Ideologie"《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上海:學林,1999

---.著。杜奉賢、陳龍森譯。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論社會科學的邏輯》。臺北:結構群,1991

---.著。曹衛東等譯。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南京:譯林,2004

---.著。曹衛東、付德根譯。《後形而上學思想》。南京:譯林,2001

---.著。章國鋒譯。Vergangenheit Als Zukunft《作為未來的過去:與哲學大師哈伯瑪斯對談》臺北:先覺,2003

---.著。童世駿譯。Faktizitat und Geltun《在事實與規範之間:關於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倫理學》,北京三聯書店,2003

---.著。曹衛東譯。Die Enbexoehung des Anderen《包容他者》。上海:人民,2002

---.著。曹衛東譯。Die postnationale Konstellation: Politische Essays《後民族格局:哈伯瑪斯政治論文集》。臺北市:聯經,2002

TOP

台灣博碩士論文應用實例

 

黃婉菁著。〈從文化觀點出發:以多元角度看後現代建築〉(Starting from Cultural Point of View: Revaluing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n Multiple Perspective)。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0

以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哈伯馬斯、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及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理論解析後現代建築。

 

盛業瑋著。〈黃哲倫三劇中文化認同的轉變〉(The Change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ree Plays by David Henry Hwang)。政治大學英文系碩士班論文,2001

論文使用德希達(Jacque Derrida)的「主體觀」、傅柯(Michael Foucault)的「對抗記憶」(counter-memory)、霍爾(Stuart Hall)的「身份認同」以及哈伯馬斯的「包含他者」概念,探討黃哲倫的《剛下船的新移民》、《如鴉而飛》、及《尋找唐人街》裡「文化認同」的轉變。

TOP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