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2
供稿者:Viola
Ou
2009年10月29日
傑哈.簡奈特(Gérard
Genette)1的敘事理論
何謂敘事?傑哈.簡奈特在《辭格III》(Narrative
Discourse)
一書中提出對敘事的個人見解。他認為敘事分為三種層面:敘述陳述、敘事分析、以及敘述行為。敘述陳述為最普通一般地解釋。第二層敘事分析是指構成論述主體的連續事件、以及它們的多樣關係。最後的敘述行為則是探索被敘述者的行為。在書中,簡奈特將敘事研究分為五大類型:次序(Order)、敘事時間(Duration)、頻率(Frequency)、語式(Mood)、和語態(Voice),2並藉由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長篇大作《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逐一剖析、探究敘事架構。
次序 (Order)
敘述的先後時間順序即為次序。而次序最主要的特點為時間錯置。以第一敘事起點為主,對照故事連續事件或是時間片段在敘述話語中的排列順序和接續順序。在文本敘述中,不同時間的敘事前後來回或是逆向的活動,即為時間錯置的運動。依據不同的跨度和幅度,簡奈特又將時間錯置分為兩種類型:倒敘與預敍。
在解釋類型前,先為跨度和幅度下定義。跨度為範圍;幅度為限度。詳細來說,相對於第一敘事,接續的其他敘事所發生的時間和第一敘事時間的時間距離,即為跨度。而幅度則為接續的敘事所發生的時間長度。簡奈特以荷馬的《奧德賽》當中的第十九章為例,以為講述歐莉克里亞當下準備伺候尤里西斯洗腳時為第一敘事時間,其後講述尤里西斯年少時受傷的傷疤。在其中,跨度指的是尤里西斯年少和第一敘事中間間隔的時間,而尤里西斯年少時受傷經過的時間則為幅度。根據跨度和幅度的不同,因此產生倒敘與預敍,甚至還可細分為內、外、混合、部分、以及完整的倒敘和預敍。
接續敘事時間在第一敘事時間之前為倒敘。換言之,倒敘是指從第一敘事的現在時間到接續敘事的過去時間,這連續敘事事件的時間逆向運動。倒敘又可分為二部分分別論述。依據跨度和幅度,可再分為內倒敘、外倒敘、和混合倒敘。依據和第一敘事的連結性,可分為部分倒敘和完整倒敘。依據跨度和幅度,接續的敘事時間早於第一敘事的時間起點為外倒敘,反之,則為內倒敘。混合倒敘,其跨度在第一敘事開頭之前,幅度在第一敘事之後。
外倒敘不會影響倒第一敘事,其功能為補充說明第一敘事的前事。但是內倒敘則有可能影響倒第一敘事。根據接續的故事線和第一敘事的內容的同異,內倒敘可分為異事型與同事型。異事型內倒敘,其故事內容和第一敘事內容有所不同,不會干擾到第一敘事。同事型內倒敘有可能是補充倒敘或是重複倒敘。
依據和第一敘事的連結性劃分,以省略為結尾,未與第一敘事重新銜接的倒敘為部分倒敘;與第一敘事相連結,完全沒有痕隙,為完整倒敘。部分倒敘只提供了解故事情節的某個單獨不可或缺的訊息,完整倒敘旨在交待第一敘事發生前的整個事件,此倒敘為建構第一敘事的重要部分。
相對於第一敘事而言,預敍發生的時間在第一敘事之後。簡言之,預敘為前瞻、時間性敘述。和倒敘相同,預敍也可分為內預敘、外預敘、混合預敘、部分預敘和完整預敘。其中,內預敍中的重複預敍扮演著預者的角色,期以引發讀者的期待。
敘事時間 (Duration)
敘事時間為敘事時間距離。一般以為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是等時性的,二者的時間速度是恆等的。但是,這樣的敘事並不存在。敘事時間其實是異時性的,是有節奏效果的。為了說明此異時性或節奏變化的特性,簡奈特將敘事運動分為四大類:概要、停頓、省略、和場景。
概要是種不定易變的運動。是以數段或是數頁的純描述來演繹數日、甚至是數年的生活,而且不帶有任何行為或語言的詳細描述。倒敘當中的完整倒敘絕大部分是屬於此類敘述運動。而在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簡奈特認為是完全沒有概要這類型的敘述運動。
停頓,或稱為描寫性停頓,是一種極端的敘事運動。旨在引發敘事的停頓、故事或情節的暫停。描寫性停頓通常是將敘事停頓在事物或是景象上,對所觀想事物的描寫。普魯斯特是被視為大用採用描寫的小說家。而簡奈特以為普魯斯特在書中完全沒有運用到描寫性停頓,因為普魯斯特的描寫並非是對所觀看沉思事物的描寫,而是對冥想人物的智性活動。
如同描寫性停頓,省略也是種極端的敘事運動。簡奈特在此指的是時間上的省略。依據時間距離有無明確指名,可將省略劃分為明確省略、暗示省略、和純假設省略。明確省略為概要性或是明示時間的流逝,例如:幾年飛逝、二年之後等等。文本中未曾聲明存在,須讀者自行推算的時間省略則為暗示省略。此種省略看似明確,實則讓讀者混淆,雖知有時間流逝,但是不知確切省略的時間長短。純假設省略不但時間無法確定,而且也無法定位。
場景為敘述動中的中間運動,最常以對話的形式出現,也常和概要交替出現在敘述文本中。場景出現的目的為實現敘事和故事的等時性。藉由場景和概要的交替,二者之間形成一種速度對比,反映出戲劇性和非戲劇性內容的對立,並製造出時間結構上的更迭,或者說是產生情節起迭與節奏。
頻率 (Frequency)
敘述頻率為敘事與記事之間的頻率關係。簡言之,敘述頻率是在探討語言層次中的重複性問題。簡奈特在這章節將頻率分為五大方向探究:單次/反覆、限定和說明和延伸、內、外歷時性、交替和過渡、以及時間遊戲。
在單次與反覆中,簡奈特以為可再分為四種類型詳加解說:講述一次發生過一次的事(1N/1S)、講述N次發生過N次的事(nN/nS)、講述N次發生過一次的事(nN/1S)、講述一次發生過N次的事(1N/nS)。在簡奈特看來,講述一次發生過一次的事,即為單次敘事;講述N次發生過一次的事為重複敘事;反覆敘事則是指講述一次發生過N次的事。反覆敘事又可再劃分為三種:外反覆、內反覆、和偽反覆。外反覆又稱為概括反覆,指的是反覆段所涵蓋的時間場大於其所插入場景的時間場,像是過去慣常發生的事,皆屬此類。內反覆又被稱為綜合反覆。其反覆段所涵蓋的範圍為場景本身的時間距離,例如:每隔一分鐘。偽反覆場景為場景透過未完成過去式的書寫而呈現一種反覆性,但讀者並不會以為事情一成不便發生過許多次。例如:賽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提及獨白已說了不只一次,應有上百次之多,此反覆性即為偽反覆,被讀者視為是種誇大的修辭。
頻率的另一方向為限定、說明、延伸。簡奈特以1890年夏季的星期天系列為例,闡明限定為區別特性,用以初步界定單一單位,以說明表示組成單位的復現節奏,以延伸表明每個組成單位的歷時性幅度。在1890年夏季的星期天系列中,先限定其時間為1890年的六月底到九月底,接著說明其頻率,例如:每天、每星期天等,最後則為延伸,例如:夏季的某個星期天。
內、外歷時性為簡奈特所探究的第三種有關頻率的方向。在反覆敘事的綜合時間中,內、外歷時性的關係會有不同的變化。真實歷時性,或外歷時性,對內歷時性的干擾有可能只是為了標明限定範圍或是多樣性內容,並不會真正影響到內歷時性。但是,不可否認,內、外歷時性是有可能會互相干擾,在《追憶似水年華》當中,普魯斯特即平行方式反覆交錯處理內、外歷時性,使其筆下人物同時思考二種時刻,並將二者混淆合一。
交替與過渡主要是在討論在《追憶似水年華》中,依據單次和反覆頻率的交替變化而形成的敘事節奏。而時間遊戲中,簡奈特則討論到在傳統敘事中,倒敘最常見的是概要的形式,而概要又常以反覆手法輔佐。但是,描寫的歷時性運動卻同時具有定點性、持續性、和反覆性的特點。
語式 (Mood)
敘述語式所要討論的是能力和運作方式。敘述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提供讀者或多或少的細節,因而看來與其所講述的事物保持或遠或近的距離。簡奈特以距離和景深為語式(敘述訊息的調節)的主要型態。
柏拉圖曾論及二種對立的敘事語式,一則為純敘事,另一為模倣或模擬。純敘事是以較為間接的方式講述故事,且說得較少;模仿則是以詳細、栩栩如生的方式講述故事,造成模擬的幻覺。依此來說,純敘事被視為離模倣有一大段距離。對於純敘事和模倣的對立、區別,簡奈特以為需先釐清事件敘事和言語敘事二者。事件敘事是指以語言轉寫的(假設性)非語言。也就是在文本敘事中,訊息和訊息的提供者的總合,涉及的是並非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中的影像和它在記憶中的痕跡。相較於非語言事件只是言詞性的模倣、一種空像或幻覺,言語敘事在先驗上就是一種絕對的模倣。依照敘述距離,可將言語敘事歸納為三類:敘述化或講述的論述,間接體的引述論述,戲劇性轉述論述。
敘述景深旨在探討分析是誰看(視角)和是誰說(語態)的問題。依照敘事者在故事內外和事件的內外分析,簡奈特將敘述者和故事人物角色分為三類:全知全能敘述者(作者敘述情境)、敘述者為故事人物(我敘述情境)、敘述者為第三人稱(人物敘述情境)。
聚焦,或成為敘述焦點,依簡奈特所述,大致分為三類:全知全能類型的無聚焦或零聚焦敘事,內聚焦敘事,以及外聚焦敘事。任何一種聚焦敘事並無法運用在整部作品中,而不同觀點之間的區別無法明確獨立,某人的外聚焦有可能為另一人物的內聚焦也說不一定。
語態 (Voice)
語態為動詞行動的語體和其主詞的關係。簡奈特在最後一章節將語氣分為五大類說明:敘述主體,敘述時間,敘述層次,人稱,以及敘述者。在分析敘述主體時可以發現敘述發因主體被簡化為觀點問題。此外,敘述主體和書寫主體、敘述者與作者、敘事的接受者與作品的讀者皆被混淆,等同視之。在敘述當中,時間比空間更為重要。根據這項觀點,可將敘述時間分為四類︰事後、事前、同時、穿插。事後敘述最為常見,為過去式敘事的傳統位置。事前敘述指的是預言性敘事,通常為未來式,但有時也以現在式書寫而成。同時敘述指與情節同時發生的敘述。穿插敘述為在情節中各個時刻出現的敘述。
依照在不同敘述層次所產生的敘述行為,簡奈特將敘述分為三類︰外記事、內記事、後設記事。外記事為處於第一層內,指涉在敘事所講述的任何事件的記事層內,所完成的行為。內記事,或稱為記事層,處於第一敘事之內。而後設記事則指在敘述中所講述的事件為二度敘事者。
就人稱方面,簡奈特將之分為二類,藉以釐清敘述者是否為他所講述故事當中的角色︰異記事和同記事。第一類為異記事,敘述者不在他所講述的故事當中;另一類為同記事,敘述者處在他所講述的故事當中。同記事又可再細分,若敘述者為故事主角,則稱為自記事,若敘述者在故事中只扮演旁觀者等次要角色,則為第二類。
若以內外記事和異同敘事來界定敘述者的地位,則可分為四類︰外記事—異記事、外記事—同記事、內記事—異記事、內記事—同記事。外記事—異記事為第一層敘述者講述他未曾參與的故事;外記事—同記事為第一層敘述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內記事—異記事為第二層敘述者講述他未曾參與的故事;內記事—同記事為第二層敘述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就敘述者而言,外記事敘述者只能對外記事敘述對象而發表。而不可否認地,每位敘述者都必須針對某位旁觀者論述。
註釋
1Gérard
Genette
中文譯名以廖素珊、楊祖恩兩位譯者在《辭格 III》中的翻譯為本。在大陸,簡奈特全名則被譯為熱拉爾.熱奈特,特此說明。
2敘事五大方向的中文譯名沿用廖素珊、楊祖恩兩位譯者在《辭格
III》中的翻譯。
參考書目
Génette, Ge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Trans. Jane E. Lewi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傑哈.簡奈特《辭格 III》。廖素珊、楊祖恩譯。台北:時報文化,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