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間》是由列斐伏爾的驚異奇航開始的,所有的開端似乎可以從他自傳找到蛛絲螞跡。
我是個奧色登人,也就是說,屬於邊緣,也屬於全球……我很享受我位居中心與邊陲之間的生命;我既在邊陲,又在中心,但是我站在邊陲這邊……我在農民社群裡頭,在山間居民與放放者之間,認識到生命……但巴黎和那一切複雜世故的事物,我也不陌生……巴黎:令人憎惡、讚嘆、眩惑的事物、抽像、精英主義……左派人士讓人難以忍受的精英主義……這些都是矛盾,但它們都有驚人的啟發性。」[i]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列斐伏爾在真實的地理空間與抽像的地理空間中遷徙與流動我們毋寧相信他的移動是有意識的,從他早年加入又退出法國共產黨的經歷,對於史達林主義化約論的批判,以及每年在巴黎與納伐倫克斯的家之間來回擺盪,那個地方是他帶有巴斯克血統的母親出生之地,此地充滿著基進區域抵抗集權國家的熱情與記憶,最後在投資客的房地產炒作之下,不得不和他的妻子遷出那棟觀察人們日常生活節奏的老宅。[ii]
我們在他的人生經歷裡,尋找許多斷裂與重生的節點,空間隱匿其中卻又如此彰顯。只是,隱匿與彰顯該如何定義?對列斐伏爾而言,那才是真實又隱密的經驗,我們循著他的人生密徑,一窺由他生命的動線所構架出來之權力地圖,這些隱匿與彰顯的所在形成一個又一個的聚落,讓我們在列斐伏爾不斷地移動中,有了往底部挖掘的出╱入口。因此,無論是主動或是不得不然者,對他而言,遷徙絕不是遁逃,即使面對的是資本主義的詭計,他清楚地洞悉了隱藏在背後的空間疑旨,如何漫延如何擴張又如何深入到我們生活的肌裡,而這正是他通往那長期被隱藏的生活世界的各式路徑以及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