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筑筠編譯 譚艾美 作者背景 譚艾美是繼湯婷婷之後的另一位亞裔美國文學中具有影響力的作家。譚艾美在1952年出生於舊金山附近的奧克蘭市 (Oakland)。父母是第一代的中國移民,父親是工程師,也做過牧師,在1947年移居美國。母親則是1949年到美國,之前在中國有過一段婚姻,並留下三個女兒。1967年譚艾美的哥哥與父親相繼因病過世,之後母親帶著她和小兒子到歐洲的瑞士,15歲的譚艾美在當地的一所貴族中學就讀。期間她的偏差行為使得她與母親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越來越激烈。家裡預期她就讀醫科,她卻選擇進入聖荷塞州立大學念英語語言學,1973年取得語言學碩士學位後,進入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1976年被退學。1976年到1981年間,她成為殘疾兒童語言發展能力課程的顧問。之後,她一度成為醫學刊物的編輯,後來又改行做商業技術文件的自由撰稿人。譚艾美承認她多次違背母親意願,讓她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撰寫商業文件使他成了工作狂,但並未帶給她滿足感,反而產生沮喪與消沉感,使他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但情況並沒有改善。後來她決定自我治療,參加了爵士樂鋼琴班、社區寫作班,開始嘗試文學創作,她因此意識到文學創作有治療的效果。在譚艾美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給她講過許多關於中國的故事,表面上她漫不經心的聽著,有時甚至感到不耐煩,但這些故事無形中對她產生某種淺移默化的影響。1986年她母親生病住院時,她便發誓要寫出母親講的故事。她的第一本小說《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便是獻給母親的。該書在1989年發表後立刻獲得廣大迴響,在《紐約時報》暢銷書上停留九個月之久。《紐約時報》、《華盛頓週報》、《芝加哥論壇報》、《時代》週刊、《人物雜誌》等許多美國著名報刊都載文評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喜福會》也入選美國全國圖書獎,至今被譯成3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發行。1993年被好萊塢翻拍成電影也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繼第一本小說成功後,譚艾美打鐵趁熱於1991年發表第二本小說《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也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1995年她的第三本小說《百種神秘感官》(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出版。2001年她發表第四本小說《接骨師的女兒》(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3年出版散文集《命運的對立面─沉思集》也獲得好評。2005年出版第五本小說《防魚溺水》(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作品分析 一、《喜福會》 《喜福會》主要以四對母女的故事為背景,敘事不同時代背景的亞美兩代辛酸血淚。這部作品能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透過母女衝突反映出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ism) 的內涵,剛好符合當代人們喜歡了解異國文化、少數族裔文化的興趣。1960年代,美國開始發展出一種多元文化思潮,多元文化承認不同族裔文化之間的差異,主張不同文化並存,這個思潮在1980年代迅速發展,到90年代達到高潮,《喜福會》正是在這一個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此外,小說具焦的母女關係也剛好符合80年代逐漸受歡迎的「母性系譜文學」研究,由於70年代以後Adrienne Rich啟動對母姓與母女關係的研究,此後描寫與探討母女關係的文學作品日益增加,成為女性研究重要主題之一。另一學者Nancy Chodorow主張女性研究不應侷限於西方中產階級女性,應關注不同文化的母女關係模式。因此《喜福會》的成功便不難理解。《喜福會》由七位敘述者的聲音講述四對母女的故事,這七位敘述者是四個女兒和三個母親。另一個母親剛剛過世,她的敘述由其女兒代替。在書中,女兒們和母親們極不相同,女兒們是美國生、美國長,幾乎不會說中文,而母親從小向她們灌輸的中國文化與道德標準與她們在美國教育學到的語言、舉止、愛好、價值觀大不相同。書中的母親們都反應出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女性的不公平對待,母親用心的培育女兒,希望女兒能逃脫古老中國女性被壓迫的宿命,無奈女兒們仍然踩踏著與跟母親及祖母們相同的步履,背負同樣的枷鎖。當羅絲不顧母親反對堅持與特德結婚,在特德事業一帆風順時他洋洋得意、過分自信,可是一旦遭受挫折,便怨天尤人,埋怨妻子不能幹、沒主見,於是兩個感情出現裂痕,後來鬧離婚。瑩姨的女兒莉娜和丈夫哈洛德都是建築師,在事業上她幫助他發展,經濟上與他分擔家庭開支,但丈夫卻把一切看成理所當然,絲毫不重視妻子的價值,有時為一點小事與她爭吵,對她很不尊重,直到最後她終於意識到不能一味牽就丈夫,終於喊出我們需要改變一下了。顯而易見的,母女關係中愛與恨的交錯,母女之間的衝突與和解是《喜福會》中重要的主題。
二、《灶神之妻》 和《喜福會》有異曲同工之處,譚恩美在《灶神之妻》中繼續探討移民美國的母親和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從衝突到相互尊重和融合的心路歷程。 《灶神之妻》以女兒珍珠作為主要的敍事主角,她向母親隱瞞了她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病情,而母親也向自己的女兒隱瞞了她在中國和一個中國丈夫文福的不幸婚姻經歷,以及第二任美國丈夫吉米•路易怎樣讓她擺脫中國的痛苦折磨來到美國的經歷。母親仍然是中國式的,而女兒卻是完全的美國化,兩人在文化上、心理上都有著深刻的隔閡。這種文化的糾紛和衝突主題,一向在譚恩美的作品中反覆的呈現。雖然《喜福會》和《灶神之妻》都講述母女關係,但《灶神之妻》中幾乎不斷在講述過去,而女兒珍珠只是一個沉默沒有自己聲音的聽眾,和一般讀者沒有區別,在書中,溫妮和珍珠缺乏像在《喜福會》中的母女那樣豐富的的對話互動。
三、《百種神秘感官》 《百種神秘感官》主要由一對同父異母的姊妹的敘述所構成,妹妹奧莉薇亞幼年時中國父親病逝,美國白人母親改嫁。父親臨終前告訴她他在中國還有個女兒,希望她務必要找到她並接她到美國。就這樣,在奧莉薇亞六歲時,一個比她年長12歲的姐姐來到她家,並和她同住在一間屋子。從此,奧莉薇亞的命運變緊緊的和這個叫可婉的姐姐聯繫在一起了。在奧莉薇亞的眼中,這個姐姐十分怪異,最令人驚訝的是可婉自稱有一雙陰陽眼,可以看到陰間的人們,並和她們交談。陰陽人是鬼嗎?奧莉薇亞害怕的問。可婉解釋說,陰間的人不是鬼,鬼很壞讓人恐懼,但陰間的人是已經死去的人們,他們之中有許多是好朋友呢。每天晚上可婉姐姐都要給妹妹講陰間人們的故事。不僅如此,可婉相信人有前世和來生,她在前世─大概在1864年─她是個獨目的使女,她的主人是美國的班納小姐。每天晚上,可婉姐姐不斷的述說著,奧莉薇亞聽著聽著便睡著了,她不知道故事是甚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甚麼時候結束。《百種神秘感官》就是一部充滿夢境、幻覺、鬼魂的小說。譚艾美藉著可婉這個可以看到鬼魂,並與其交談,打破人鬼和陰陽兩屆的界線的人物,目的是要探索人生經歷埋藏在深層的話題,如愛情、忠誠、信念、希望、死亡等。她認知道如果要深入探討這些話題,超現實和超自然的手法是必要的。
Works Cited Amend, Allison. “Amy Tan.” Asian-American Writers. Infobase Publishing, 2010. 46-63.
Xu, Wenying. “Amy Tan.” Asian American Novelists: A Bio-bibliographical Critical Sourcebook. Ed. Nelson, Emmanuel Sampath.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0. 36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