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概念  /  生態批評主要概念:4.生態女性主義
資源型式:
提供者:伊象菁
            

伊象菁 簡介

200962 

生態女性主義

女性與自然

父權社會

女性主義的自然論述

女性主義的生態保育觀

生態女性主義的反思

結論

 
 

        生態女性主義開啟了女性主義對抗父權體制的另一條路徑,以反思人類中心思考的自然觀、理性實踐、征服與支配自然的慾望為起點,進而將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放置於人類與自然;歐洲男性與女人、非白種男性的二元對立論述之中。

TOP

女性與自然

 

        女性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不是被暗示的必然關係,但我們仍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中母系社會的生活型態。在許多原住民族流傳著女神崇拜與女人之地的傳說神話,例如在排灣族的創世神話中,就有〈陶壺女嬰與蛇神生子〉的故事,對於母系社會的排灣族來說,陶壺除了被視為祖先的住處之外,也是女祖的創生處[i]

        中國三朝所流傳的《詩經》中,有許多對當時採集與漁獵生活的描寫,呈現出從集、遊牧的部落生活過渡到農業社會的過程,揭示了從部落集體生活到核心家庭形成的演繹,以及家庭制度中的性別分工逐漸細緻化的過程,女性如何從家族中的生產者轉變成父系家庭中依附者的角色,最終成為沒有聲音的人。

TOP

父權社會

 

        從遠古時期的女神崇拜到父權社會的興起,正好合理化人類對於自然態度的改變,以及男性對於女性的壓迫與宰制,在歐洲一連串消滅女巫的血腥歷史中,不僅是屠殺女性,也斬斷了與過去自然崇拜、與自然合而為一的非基督教信仰,繼而形塑無聲、無知、無自主性的標準女性形象,以供參照模仿。[ii]我們亦可以檢視在安徒生童話與格林童話之中,對於繼母、巫婆等女性刻板印象的塑造及侮蔑,亦強化了對非標準女性的憎恨

TOP

女性主義的自然論述

 

        當代女性主義的自然論述擴展女性主義對自我、性別結構、社會結構的思考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首先是魯詩(Rosemary Ruether)檢視西方宗教及世俗意識型態中的性別歧視成份,並追溯如何與種族、階級、科技力量結合,將文明發展建構在宰制與異化的基礎上,以殖民女人、自然、弱勢族裔為經濟發展的利基,她認為這種以剝削、排除他人、並強暴地球的作法,將迫使人類走向滅亡之路[iii]

        丁思坦(Dorothy Dinnerstein)則是從精神分析角度切入,認為男女分工中的母職創造了女人被男性統治的社會和心理條件。母親一旦被視為大自然的化身,便被賦予供給者的角色。Alice Schwarzer在《大性別》(Der grosse Unterschied)裡曾提到一個信條,「母親屬於孩子」[iv]。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初,認同自我作為非人與超人的特質,無關其教育程度與自主性。《大性別》中援引了一個個案,安娜在生了兩個孩子之後,還是堅持著記者工作,但是如此的堅持卻讓她在母職與工作之間陷入兩難:

      我們常常吵架我總是那個啜泣的家庭主婦如果我說:你可以帶夏洛蒂上床嗎?他就簡單一句:不我累了我該讓孩子就坐在那兒嗎?這就是問題所在。現在我有孩子了我自覺對他們有責任。我不再是無從威脅的了孩子哭了他不去。我去。權力遊戲就這樣開始以前我比較有主權較能施壓。如果我的地位減弱了:他認為我是他的囊中之物物質上我是不像我母親那麼依賴父親情感上卻是。[v]

以愛之名,女人被貶抑,被剝削,而且合理化被剝削的處境。丁思坦將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關係,延續在人類對於自然的態度,認為女性一方面認同男性對於母職的印刻,另一方面也因為無聲姿態而助長了男性對於自然的掠奪。

        墨欽(Carolyn Mrchant)則是回到過去將宇宙視為有機體與母親的概念,將十七世紀後工業發展作為一個時間節點,科學學科的發展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的看法,過去循環輪迴的時間觀念被質疑並抹消,而重新建構以機械性宇宙觀為基礎的線性時間;凱勒(Evelyn Fox Keller)則分析所謂的科學家對於自然的態度,可以類比在男性對女性的態度上,並且揭示了科學家是如何在建立科學權威的同時,一併去除女性與自然的主體性,將之建構為無生命或非理性的客體,進而以知識合理化對客體的壓迫與剝削。[vi]

 

TOP

女性主義的生態保育觀

 

        女性主義與生態保育之間的關係,與生態論述的源起不能分而論之,回溯人類開始具有主體性開始,便將人類與自然環境視為不同本質的存在,因之,人與自然開始不斷產生爭辯與矛盾,在西方與東方的文學傳統中都可以看到這些扞格的痕跡,例如盧梭在自然主義裡提倡的簡單自然生活,就是希望可以藉由回歸自然的生活態度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而天人合一正是中國傳統中的人法天,天法自然的平衡法則,一言以蔽之為天法自然而已。但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兩者互為依存,還是人類對自然的依附?在遠古時代對自然的崇敬,後來慢慢轉變成為宗教情懷,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直到人類為了自我存續而以理性實踐、勞動與自然進行爭鬥,人類自覺從自然之中掙脫,並以為掌握了自然規律,此種自然觀被稱為「帝國傳統之下的自然觀。[vii]

        在以人為本的自然觀之下,人類拋棄了過去的自然崇拜,也遺忘了對女性的尊重,目前的深度生態學[viii]便是針對這點進行批判,反省對自然的狂妄心態,企圖恢復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體認到唯有從內在精神層次進行變革,才有解除環境危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生態女性主義者則從女性與土地、自然之間的關連與共同處境,發展出對於自然的認同感,而此情感已超越女性主義內部意識型態的歧異。[ix]

        再者,女性主義亦對主流生態保育者進行批判,認為自然並不是相對於人類的存在,從事生態保育不能抱持著「只有一個地球」的想法,因為那樣還是無法擺脫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脈絡。她們認為應重新建構對於世間萬物的尊重,徹底拋棄以人作為主體中心或關注焦點的人類沙文主義,並檢討自身以英雄之姿拯救自然的狂妄。女性主義批判將女性比喻為自然的最終目的,是暗示並催眠女性身為母親的天職,唯有盡其天職才能免於被強取豪奪的命運,因此,在環保團體之中,只要有男性為中心的思考存在,女性的處境便無法改變[x]

TOP

生態女性主義的反思

 

        生態女性主義的價值觀,首要揚棄二分法認知;二分法不但抹殺了差異之間的連續性,也建立了敵對和宰制的權力關係。但是我們也須回到歷史中檢視,在人類不斷排除他者的過程中,自然何時成為被排除、征服與利用的對象?當征服自然被定義為人類的解放時,又透露出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對此,生態女性主義無法苟同。邁斯(Maria Mies)認為固然要批判二元對立的觀念,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構自然的主體論述,將之視為母親,人類是母親生命的延續,我們今日加諸自然的,在未來將回歸己身,如是,過去以自然、女性為思考主體的輪迴觀念,又再次回到了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之中。[xi]

        最後,生態女性主義批判資本主義中的發展概念,咸認為所謂的發展實為殖民主義的延續,並以全球化之名行之。邁斯提出北半球居民的高水準物質生活來自於對南半球生態的剝削與轉嫁。資本主義也是對女性進行內部殖民,將家庭主婦的勞動視為無生產性的無酬勞務。在資本主義商品邏輯之下,人類被區分成生產者與消費者,生產不再只因為人類生存的需求而存在,而是為了滿溢的慾望進而不斷的擴展,但是如此慾望附帶產生的有毒物質、廢棄物、垃圾等等,卻與人類生存的需求背道而馳,生存的空間被慾望填滿、擠壓,慾望堆疊出來的現存空間是妄想的世界,因此生產與消費之間愈形矛盾,商品交易產生的利益與商品真正使用的價值之間出現了落差,其間的矛盾必會帶來摧毀自然的後果[xii]因此,所謂的環保產品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環,並未改變作為商品的生產邏輯,非洲生態女性主義者便提出,唯有去工業化,徹底與資本主義脫勾,以自給自足取代發展模式,追求區域性糧食自足,才是挽回自然的方式。

        許多生態女性主義者以整合生產與消費進行對於環境倫理反省之後的實踐,例如綠色生協定位由母親所組成,為實現女性自力運動的聯盟,與第三世界女性合作,從事直接貿易與生態栽培,力行生活環保,建立一個由下而上的社區意識,堅持與所有生命的關聯,當然包括了與男性之間的合作,或許可以由共同育兒做起。[xiii]台灣的主婦聯盟(1986-)自我定位為環保團體,近年來發展重心為反核、節約能源、廢棄物減量及保護水資源並不刻意強調女性主義立場,也未見對於資本主義和父權體制的批判,但是與台灣其它女性主義團體彼此合作共同推展女性議題的活動,產生了結盟關係與力量。[xiv]

TOP

結論

 

        魯詩雖然已清楚剖析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慾望會帶來如何的生態危機,但是除非發生全球性的災難,否則人們仍舊會相信並依循現行的權力系統;但是在災難之後,人們是否能休養生息存活下來,恐怕也是不可預知的未來。生態女性主義者對在資本主義與父權體制之下所延伸出來的工業化、全球化、軍事擴張、核子武器已提出質疑及批判,但是在直線演進的歷史觀中,女性主義的論述受到爭議與質疑,自理論萌芽的1996年至今,自然環境早已急轉直下,生態問題迫在眉捷,生態女性主義者所舖陳的與自然的關係與連結,可為人類在進行反省思考之外,繼續行進與實踐之路。

TOP

注釋

[i] 西烏拉彎.畢馬《排灣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頁29-30
[ii] 林芳玫《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店,2004年:頁263

[iii] 同上註,頁264

[iv] 台北,商務出版社:2002年,頁220

[v] 同上註,頁209-215

[vi] 林芳玫《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店,2004年:頁267

[vii] 黃瑞祺、黃之棟《綠色馬克思主義》台北,松慧文化:2004年,頁44-49

[viii] 同上,其有七個核心主題,分別為生命體與人類在各領域相互關連;生命圈平等主義、多樣性與共生原理;高度評價生命體與自然中的複雜性;去中心化的思維、反階級態度以及對污染與資源枯竭宣戰。

[ix] 林芳玫《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店,2004年:頁267

[x] 同上註,頁269

[xi] 同上註,頁271-272

[xii] 同上註,頁274

[xiii] 同上註,頁275-278

[xiv] 同上註,頁278

TOP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