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概念  /  Reality Effect (Roland Barthes)
資源型式: 摘要
提供者:黃汝娸
            

羅蘭巴特的「真實效果」

 

黃汝娸

(台大外文所)

 

  做為後現代主義的大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The Rustle of Language一書中,闡釋寫實主義(realism)作品中常出現的「真實效果」(Reality Effect)。巴特先以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小說中的情節為例,說明文本敘述中常會刻意補足許多多餘的細節,試圖恢復文中角色或氣氛的脈絡。

  然而,追根究柢來看,在敘述之中標記出許多細節,營造一種鋪張感,以致於文中夾雜了太多「無用的」(futile)細節,只是徒增敘事的成本。因為就敘事的重點來看,是沒有必要提及這些日常生活的寫實細節。然而,這些「無用的細節」(useless details)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段敘事中,一個字是否必要,取決於這個字是否有預測性(predictive)。但根據費立區(von Frisch)的研究,蜜蜂或其他昆蟲的舞蹈也有預測性。而描述的文字(description),雖然只能暫有所指,卻是昆蟲所不能表達的高階語言。問題在於:該如何解釋不必要的描述性文字在敘述中的重要性呢(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significance)?

  從西方文化的傳統來看,修辭學(rhetoric提供我們許多可追尋的脈絡。早期的修辭學,不須講求擬真(verisimilitude)。但是,到了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的年代,卻必須受制於美學的擬真。舉例來說,盧昂市的描述,是用許多精緻的暗喻所堆砌出來的,讀者則是透過這些替換的字詞來認識這個城市。當然這樣的描述是說得通的,因為文化慣例就是如此。

  福樓拜式的描敘,為了強化所指the referent的精確性,摻雜了必要的擬真。作者假定所指signifer為一真實存在,透過擬真的描述來營造一種客觀性,讓整段敘述不至流於夢寐奇幻。然而,弔詭的是,這些描敘性文字雖然不能捨棄,卻沒有實質的功能。寫實主義雖然宣稱要貼近真實,然而他們對「具體的真實」(concrete reality)的執著,卻反而讓他們的敘述違背真實。這樣的抵抗在歷史敘述中特別明顯。因為在歷史敘述中,所指被認為是真實發生過的事,然而做為一種敘事結構,歷史敘述其實是被建構出來的多餘的標記。因此,真實變成一種破碎的、滿是裂隙的另一種擬真方式。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