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彙整   /  概念  /  The Celtic Tiger: A Cultural History
資源型式: 摘要
提供者:簡毓玲
            

凱爾特之虎 :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愛爾蘭

Declan’s Kiberd’s “The Celtic Tiger: A Cultural History”

簡毓玲

 

摘要

    「凱爾特之虎」(The Celtic Tiger)一詞是形容愛爾蘭在一九九○年代以後的經濟奇蹟。作者狄克倫凱博德(Declan Kiberd)在此文中試圖將此經濟奇蹟與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愛爾蘭自治運動(Irish Home Rule Movement)領導人帕奈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政治理念結合,描述帕奈爾的想法如何在冥冥之中影響愛爾蘭獨立戰爭後該國的經濟發展歷史,與經濟起飛後的文化改變。

     愛爾蘭社會大體上被分為兩派人馬:支持愛爾蘭獨立的天主教徒,與希望留在英國的清教徒。帕奈爾所提倡的自治運動因北愛奧爾斯特天主教徒的反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失敗。一般愛爾蘭歷史修正主義(Irish Revisionist)學者普遍將帕奈爾鼓吹的自治運動單純視為一個轉捩點。也就是說,帕奈爾的失敗使得當時的社會精英份子普遍對政治感到失望,轉向投身文化運動,進一步促成愛爾蘭文藝復興。為了替帕奈爾平反,作者首先檢視他生前所說的兩句矛盾政治話語:「我們無法失去任何一位愛爾蘭人(we cannot afford to lose a single Irishman)」以及「我們必須順從凱爾特族特有的可憎多樣性(We must resign ourselves to the cursed versatility of the Celt)。」作者認為這兩句話在意義上相互抵觸,卻也顯示出帕奈爾試圖在文化、背景與意見歧異之間尋找平衡。作者指出,這種精神也呈現在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所刻意彰顯的鄉土意識中,也因此說明帕奈爾的影響力不僅止於政治性的自治運動之中,而是深及愛爾蘭文藝復興與日後發展。

     作者接著闡述愛爾蘭共和國在獨立戰爭後的社會發展。他指出愛爾蘭擁有英國殖民時期所留下來的良好基礎建設,但「凱爾特之虎」卻在愛爾蘭獨立後七十年才出現。作者將其中原因歸咎於愛爾蘭長期以來過度強調人文及宗教教育,使得社會缺少科學、實業人才。直到六○年代末進行以實用主義為導向的教育改革,才使得經濟開始起飛。自此愛爾蘭社會開始急速改變。這種轉變也讓人們開始檢視過去自以為美好的愛爾蘭所造成的問題,也開始省思官方歷史所忽略的經驗與史實。儘管有些人對新的歷史詮釋方式有所排斥,但作者認為愛爾蘭人其實非常勇於接受改變。作者舉出愛爾蘭人曾為了生存拋棄母語努力學英文、自六○年代末起不斷縮減的神職人員數量,以及1998年南愛人民公投有94%人同意為了和平,放棄與北愛統一等數據,證明愛爾蘭人為了適應環境,願意自我改變與犧牲。這點也呼應到帕奈爾的中心思想:為了要與背景歧異的人和平共存,愛爾蘭人能夠做出相當的自我妥協。

     作者也提到,這並不代表愛爾蘭人沒有原則,而是知道若拒絕改變便會遭歷史淘汰,唯有不斷改變才能將值得保留的東西延續下來。例如當初為了生存而拋棄的母語,其實還存在於愛爾蘭式英語的文法中,宗教書籍至今仍穩居暢銷排行榜冠軍,證明其實遭淘汰的只是形式,但精神仍然繼續存在於現代愛爾蘭生活中。

Work Citied

Kiberd, Declan. “The Celtic Tiger: A Cultural History.The Irish Writer and the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5. 269-288. Print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