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首頁   /   The 16th Century 十六世紀  /  作家  /  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亞  /  作品
Sonnet 116
作者Author  /  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亞

Sonnet 116

 
 
主題(Theme)
      對莎士比亞而言,愛情的本質很顯然的是『共同的』或『互惠的』。在本詩裏,理想的精神之愛被描寫為"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這祇有真正互愛的情侶才能進入這種境界。他認為會變的愛不是愛;隨對方的愛之改變而有所變更的也不是愛。真正的愛猶如恆星,永照高空,至死不渝,絕不會時過境遷,因而消滅: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他認為真正的愛情應達到這樣的標準,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夠努力朝這標準去做。

    再者,莎翁詩中所指的愛乃是『精神之愛』,純潔而昇華,與世俗基於慾念而產生的『愛』全然迴異。

 
結構(Structure)
      本詩首先用否定的方式描寫愛情,說明怎樣的愛不是愛: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然後莎士比亞用肯定的方式,運用意象,寫出了愛情的定義: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s height be taken.

    第三節裏,詩人繼續運用意象,引述時空觀念,反覆說明愛情之永恆性。

    最後詩人以堅定的語氣向人們挑戰,要大家提出事實,證明他的說法不對: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意象(Imagery)
     在第二節裏,詩人把愛情喻為永遠固定的標誌:

...it is an ever-fixed mark,接著又說它是引導在海上漂泊的船之星星: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在這行裏,bark暗喻人生。人生在世缺乏愛情就像漂泊海中的船。

    在第三節裏,時間(Time)被擬人化,成為殘酷的收割者(reaper)或毀滅者。青春美貌 (rosy lips and cheeks)逃不出他那彎彎鐮刀的範圍: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時間能毀滅青春美貌,但卻不能愚弄愛情。愛情沒有成為『愛愚弄的人』(Time's fool)。

    就推理而言,這種意象配得不很合宜,但其複雜性卻充分表達詩人對『時間』和『永恆之愛』的強烈情緒。

 
語調(Tone)
     第一節裏的強勢頭韻(strong alliteration)和重複(repetitions)諸如Love, love; alters, alterations; remover, remove等,鏗鏘有力。其後八行的意象和最後重頭韻的對句使這種堅強的語調更能貫徹發揮。

    常人往往不能確定自己的想法。愈懷疑自己的想法,愈想使別人以及自己相信他自己所說的話。因此也就說得愈堅決。詩中主述者強調愛情至死不渝。也這他的愛人已偷偷地溜了。這首詩很可能是失望中的祈求,希望愛情能像他所說的那樣有恆。他說愛情不為時間所愚弄,很可能就是因為發現他自己一直是一個受愚弄的人。

 
     
     
  文本
導讀
Copyright ©2009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